新鮮時尚、煙火氣十足…後備箱集市 照亮暗夜

原本字面意義上的攤位,變成了年輕攤主們搭建在後備箱的華麗亂鬥。他們與消費者共同開闢一片別樣的自由購物天空,感受新潮的娛樂方式和社交體驗,也在每一個五彩繽紛的後備箱裡,布置一個個全新的自己。
近年,將汽車後備箱文化與消費深度結合的「後備箱經濟」在中國悄然興起,以此形成的「後備箱集市」在多個城市出現,不僅吸引民眾圍觀購買,許多年輕人加入,也為這一由「地攤經濟」所衍生的新興經營業態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機。它的「煙火氣」與「新潮味」所營造的氛圍與情懷,已成為城市夜生活中的一抹亮色。
綜合新華社、奔流新聞報導,「後備箱集市」(Car Boot Sale)源於1980年9月英國一個農場上的汽車後尾集市,即車主可以開著愛車,帶著衣服鞋帽、日用雜物、書籍光碟、家具等,利用後備箱空間進行集市交流、交易。
從形式上看,「後備箱經濟」似乎就是把賣東西的載體從地上、平板推車上挪到了汽車上,所以也有人稱為「攤位經濟升級版」。不過實地到後備箱集市走一走,那些有趣的手作好物、美味的咖啡美食、創意的裝飾,會發現每一個後備箱就像是一個微縮版的創意工廠。
時髦職業 工作彈性大
「後備箱經濟」具有一定的潮流文化屬性,同時也和汽車文化、咖啡美食、夜生活、露營經濟等新業態聯繫緊密。在許多年輕人眼中,這是一份很時髦的職業,經營體量雖然不大,但有著經營成本低、工作彈性大、經營場地靈活等諸多特點。
一個個特色鮮明的後備箱攤位,既是城市的一道新風景,也是提振消費活力的「微創新」。後備箱集市更像是年輕人在釋放創業激情,抒發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不僅僅是為了謀生。有些攤位明顯是奔著打造品牌去的,從名字設計到新媒體運營都相當有章法。
「逛逛熱鬧的集市不僅消除疲憊,琳瑯滿目的商品,尤其是手作美食,還非常治癒。」一位逛集市的劉女士這麼說。
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院長荊林波認為,「後備箱經濟」滿足當下人們對「煙火氣」和經濟復甦的渴望。有網民認為,這代表了關注生活體驗、注重情緒需求的新生代消費者群體崛起的信號,也縮短新冠肺炎疫情下原本疏遠的社交距離。
「後備箱經濟」在經濟功能之外,還兼具社交、文化功能,滿足了年輕人寓「市」於「樂」的多維需求。
門檻不高 激發消費活力
從經營模式上看,「後備箱經濟」形式靈活、機動性強、門檻不高,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展消費場景、激發消費活力。同時,後備箱擺攤的參與者類型多樣,有利用業餘時間增加收入的人,也有初次創業的年輕人,因此成為靈活就業、自由就業的新方式、新玩法。
新冠疫情 誘發系列問題
但新冠疫情陰霾籠罩下,「後備箱經濟」一定程度上活躍了城市夜經濟,但也誘發了一系列的問題隱患。
北京國際商貿中心研究基地首席專家賴陽認為,無人管理的「後備箱集市」,除了占道,還會帶來食品安全隱患、侵犯智財權、影響正常經營秩序等問題。後備箱擺攤靈活性強,有時連擺攤地點也不固定,一旦出現問題也可能找不到攤主維權。
有專家建議,應該在「後備箱經濟」發展與城市治理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時事評論員韓志鵬分析也認為,「後備箱集市」這種新業態,「也考驗一座城市的管理智慧」。
「場地有法人責任,商販有個體工商戶責任。商販辦理經營手續,合法納稅。這樣才是真正的『後備箱集市』。」賴陽說。
市井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後備箱經濟」販賣的不僅是商品,還要保持發展活力。培育好這個新經濟業態,需要給其提供便利,同時加強對夜市環境、治安秩序、市場秩序等方面的管理,把「後備箱經濟」業態保護好、引導好。
「其實大家擺的不是攤,就是玩。這些車主把社交、愛好和創業都裝進了這方寸之間。」在甘肅省蘭州市豪布斯卡商業步行街的一個後備箱集市裡,主理人劉興童說,參與「後備箱集市」的車主大多是有本職工作的「80後」、「90後」,他們不完全是為賺錢來參與這個活動,大家更在意的是這種新鮮且時尚的社交方式。
奔流新聞報導,劉興童表示,起初,他只是在社交平台上看到外地後備箱集市很火,就想在蘭州試試。「因為我是做廣告公司的,有很多資源和人脈,我在朋友圈裡一吆喝就成了,從最初十幾台車,現在發展到了30多台車」。
來玩耍 想認識朋友
參與後備箱集市的車主能聚集於此,更多的是為了彰顯出個性與愛好,同時想走進更多的社交圈。一位打著廣告語「生活哪有冰粉甜」的車主說:「我就是來玩的,來這種耳目一新的消費場景中,除了來體驗,也想多認識一些朋友」。
另一位車主呂先生則說,他是下班後沒什麼事,「在家裡不是刷手機就是睡覺,覺得虛度光陰,我在朋友圈裡看到這個後備箱集市的信息,就義無反顧地來參與了」。
在北京、廣州、杭州、西安、河北、瀋陽或蘭州等城市的街面,幾十輛被精心裝飾過的汽車後備箱依次排開,從手作好物、咖啡甜品、日用雜物、古著服裝、潮流配飾到潮玩萌寵等,每一輛車的後備箱都售賣著不同的產品,吸引著不同的客群。一個小小的後備箱,裝載的不僅僅是商品,還承載了年輕人帶給一座城市的活力。
一位在瀋陽市鐵西區一處後備箱集市上擺攤的某攤主告訴央視,他原來做生意失敗,現在想再做點其他的,手裡也沒有本錢,「幹這個咖啡車後備箱我覺得是一個輕資產創業,首先也不用投資太多錢,然後也不會太板著自己」。
據了解,這個集市從今(2022)年6月底才開始運營,每天從下午4點左右開始,一直到晚上10點左右才結束。只要經過申請,符合相關資質,就可以免費過來擺攤。
集市管理者張佳表示,有一部分人可能覺得今年經濟大環境不好,想努力多賺一些錢,還有一些人是來玩、來看一看的心理,體驗生活。「政府會有一些監督,商場會對我們也提出他們的要求,食品類的攤位都需要有健康證,還有人員安全,包括衛生,這些都會有一些要求」。
賣漢堡 心態變年輕
另一家以漢堡為招牌的攤位,一家三口全家出動煎肉餅。攤主王峰說,這次來擺攤的想法來源於兒子想給常年忙碌而疏於生活的他一些新體驗,也多接觸接觸年輕人。「來了也挺好。年輕人其實更好接觸,不像歲數大的,有一些還得談到利益什麼,我也把我的心態也放年輕了」。
同樣是在集市裡經營漢堡,另一家遠在貴陽少年更看重這一舉動作為副業帶來的收益,以緩解自己的經濟壓力。
晚上11時,人流越來越少,車主們也紛紛撤場,劉興童仍在商業街上值守著,處理完垃圾,並保持場地恢復正常,才姍姍離場。眼前這後備箱集市商業街濃濃的煙火氣和文藝範,讓後備箱集市顯得新鮮而特別,然而,保證新興業態為大眾服務的同時,又能成為良性業態走得更遠,顯然,僅僅靠劉興童和這些車主單方面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