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情不好? 敦煌考古所招聘「一個都不來」

今年中國國考報名人數突破200萬,報名比例達到68:1,但是對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來說,近幾年招聘崗位增加但卻少有考公人問津,研究院所長張曉剛無奈的說「一個都不來」。分析指出,「遠看像逃難,近看像挖炭」,薪資待遇不高是考古工作招不來人、留不住人的主要原因。
九派新聞報導,根據文博招聘信息公眾號消息,敦煌研究院2022年發布了數次招聘信息。
2022年3月招聘信息顯示,招聘21人,均要求專技10級,學歷為博士研究生。4月則是要招聘石窟考古崗位1人,要求本科及以上學歷。
最新一次招聘信息是招聘美術雕塑崗位1人,要求專技12級,碩士研究生學歷,標明要「雙一流」建設高校、全國八大美院畢業生。目前已經發布面試通知,有12人通過初審進入面試。
對於招聘不順的現況,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張曉剛所長坦言,「內地所招得多,更沒人往我們這來」,面對這樣的現狀,敦煌研究院也無可奈何。
紅星新聞評論指出,考古發掘現場頻上熱搜,但真正的考古崗位被人冷落,這種冰火兩重天的對比不能不說是一種尷尬。
其實,不只是敦煌研究院,考古人才急缺、考古工作和研究壓力越來越大,已經成為全國各級博物館和考古研究所面臨的共同現狀。張曉剛所長的一個「更」字,就是這種現象的反映。
從現實的就業情況來看,薪資待遇不高是考古工作招不來人、留不住人的主要原因。考古圈裡之前經常流傳著這樣一句自嘲的順口溜:遠看像逃難的,近看像挖炭的,仔細看像撿破爛的,回去一打聽,原來是考古工作站的。這樣的時代雖一去不復返,但一線考古的工作環境可見一斑。
據統計,作為考古學專業人才培養標竿的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18年碩士畢業生共20人,只有1人選擇去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博士生10人,僅2人選擇考古所,分別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這份統計數據暴露出考古行業的現實處境:一方面,田野考古一線急缺高素質人才;另一方面,田野考古一線的整體待遇對於高素質人才及其背後的家庭,缺乏吸引力。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