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號新發現 火星存在可利用水活動跡象

中國太空領域又有重大突破,發現火星有水活動跡象。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祝融號火星車在火星著陸區發現了探測到含水礦物,該發現表明,祝融號著陸區(以及火星北部平原的廣泛區域)可能含有大量以含水礦物形式存在的可利用水,可供未來載人火星探測的原位資源利用。
來源:YouTube
據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網站消息指出,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洋研究員團隊利用天問一號祝融號火星車獲取的短波紅外光譜和導航與地形相機數據,在著陸區發現了岩化的板狀硬殼層,透過分析光譜數據發現,這些類似沉積岩的板狀硬殼層富含含水硫酸鹽等礦物。
這與美國「海盜一號」火星著陸器原位觀察到的破碎岩石在形貌上相似,但祝融號著陸點的硬殼似乎更耐侵蝕,並在周圍鬆散的土壤中形成厚層,這需要大量的液態水,而單靠大氣中的水蒸氣無法形成。
研究團隊推斷,這些富含硫酸鹽的硬殼層可能是由地下水湧溢或毛細作用蒸發結晶出的鹽類礦物膠結了火星土壤後經岩化作用形成,這也標誌著祝融號實現了國際上首次利用巡視器上的短波紅外光譜儀在火星原位探測到含水礦物。
已有研究認為,火星在亞馬遜紀時期氣候寒冷乾燥,液態水活動的範圍和程度極其有限。祝融號在地質年代較為年輕的著陸區發現水活動的跡象顯示,亞馬遜紀時期的火星水圈可能比以往認為的更加活躍,也就是說,火星在亞馬遜紀時期的水活動可能比以前認為的更活躍。
這個發現對理解火星的氣候環境演化歷史具有重要意義,並可供未來載人火星探測的原位資源利用。
該成果於11日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是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劉洋。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搭載的祝融號火星車於去年5月15日成功著陸於烏托邦平原南部區域,首次在火星上留下了中國印記。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