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究:逾千名新冠出院患者 逾半數2年後仍有症狀

中國研究團隊訪問武漢金銀潭醫院的新冠確診者研究顯示,患者發病2年後,有55%的比例出現至少一種後遺症,其中,疲勞或肌肉無力是比例最高的症狀,達30%,還有患者出現關節疼痛、心悸、頭暈和頭痛等症狀。而患者也比非患者更容易感到焦慮和憂鬱,有焦慮或憂鬱症狀的比例為12%。
該團隊報告了不同嚴重程度的新冠住院倖存者在急性感染後2年內的演變,這項新冠患者隨訪研究由中日友好醫院教授曹彬、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王健偉率領的團隊完成。
研究提到,2020年1月7日至2020年5月29日期間,武漢金銀潭醫院的新冠患者出院共計2469例,其中1119人在感染後2年接受面對面訪談。
研究顯示,最初發病6個月後,68%的患者出現至少一種後遺症;發病2年後,這個比例下降到55%,其中,疲勞或肌肉無力是比例最高的症狀,從6個月時的52%下降到兩年時的30%。
在發病兩年後,患者的健康狀況通常比普通人差,31%疲勞或肌肉無力,31%睡眠困難,患者也更有可能出現其他症狀,包括關節疼痛、心悸、頭暈和頭痛。
在生活品質調查中,相較非COVID-19感染者,感染者也更經常有疼痛或不適、焦慮或抑鬱。不過,這些生活品質問題也有持續改善,尤其是在焦慮或抑鬱方面,出現焦慮或抑鬱症狀的個體比例從6個月時的23%下降到2年時的12%。
值得注意的是,隨訪2年,危重患者的限制性通氣障礙和肺彌散性損傷負擔明顯高於對照組。
此外,不管最初疾病的嚴重程度如何,89%的患者在2年後重返原來的工作崗位。
研究團隊總結,無論最初疾病的嚴重程度如何,COVID-19出院患者的身心健康隨著時間都有改善,大多數人在2年內也重返了工作崗位。然而,症狀性後遺症的負擔仍然相當高,這些患者在2年後的健康狀況明顯低於普通人群。
曹彬表示,研究結果表明,對於一定比例的COVID-19住院倖存者來說,雖然他們可能已經清除了最初的感染,但需要2年多的時間才能從新冠肺炎中完全康復。他強調,持續的COVID-19倖存者隨訪,特別是那些有長COVID-19(新冠長期症狀)症狀的人,對於了解疾病的較長病程至關重要,進一步探索康復計畫對恢復也至關重要。
曹彬提醒,需要繼續為很大一部分的患者提供支持,並了解疫苗、新出現的治療方法和新冠病毒變種體如何影響長期健康結果。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