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種豬市場成洋豬天下 中國「豬芯片」也被卡脖子

繼中國種子業被披露「洋種子」依賴症流行,進口受制於人,國產種子被「卡脖子」後,中國新聞周刊昨天也發文,稱「豬芯片」──種豬繁育方面也存在被「卡脖子」風險。
據報導,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豬肉消費國和生豬生產國,平均每年要吃掉7億頭豬。然而,在中國人日常餐桌上的豬,90%都有引進品種的血統。
影音來源:YouTube
為什麼中國會在養豬這件事情上被「卡脖子」?
報導表示,對於養豬業者來說,種豬繁育是整個生豬養殖金字塔體系的頂端,若沒有塔尖,下面都無從談起,因此說是「豬芯片」毫不誇張。
中國畜牧業協會副秘書長李景輝指出,本土豬雖然味道不差,但有三個明顯缺點。一是因為「慢」,二是因為「耗」,三是因為「肥」。比如,美國的杜洛克豬、丹麥的長白豬、英國的大約克夏豬等進口品種6個月就能出欄,一般中國土豬餵一年才可以;土豬的「料肉比」還高,想要豬增重1公斤,土豬需要餵4-6公斤的飼料,而洋豬可以少到1-1.5公斤;此外土豬的脂肪含量普遍較高,一般達60%左右,而洋豬隻有40%。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民眾對豬肉特別是瘦肉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因此必須對本土品種進行改良。然而種豬改良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幾代繁衍,投入高、見效慢」,李景輝表示,種豬繁育是10億元(人民幣,下同)資金起步的產業。「前期一次性投資就高達10億元,包括設備、檢測、場地等多項硬成本,之後每年還需要數億元的育種費用。」
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兩會提案中表示,對需要長期投入的育種科技項目,近年來重視不足,一些企業為追求短平快效益,在育種、科研、設施建設等投入上也嚴重不足。
這就導致中國種豬市場基本成了洋豬的天下,在中國市場上銷售的仔豬90%屬於洋豬的後代。
中國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每人年豬肉消費量達32公斤,超過6成的肉類消費都是豬肉。如此巨大的消費量,一旦供應受限,就容易被扼住咽喉。
目前全世界種豬繁育技術主要被美國、加拿大、法國、丹麥等少數國家壟斷,因此在這方面,中國面臨和芯片類似的困局。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