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陶片「字痕」是商文字之源?記號筆跡害學者鬧烏龍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洛陽二里頭遺址挖掘出土的陶片最近鬧出不小的烏龍,有學者探討陶片表面的字痕,確認二里頭文化(夏文化)文字是商文化文字之源。但發布一天後,就被證實陶片上所謂「字痕」,是整理過程中記號筆的筆道和原器表裂痕等。
香港01報導,這篇報告來自從事考古與文物學術研究的研究員李維明,他在「文博中國」17日刊發文章《夏文化,李維明:二里頭遺址祭祀陶文初識》。
文章指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2000年在二里頭遺址Ⅲ區二里頭文化層中發掘出土一塊不規則形殘陶片,定為二里頭文化四期晚段遺物。
李維明認為這不是一塊普通的陶片,因為在這塊陶片表面存有多個字痕,表面顯示字痕似不少於4個字。對於探尋二里頭文化文字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考古發現。
李維明分析陶文,從而證明二里頭文化有記事文字,按照二里頭文化是夏文化的學說, 夏文化有文字的學術判斷因此得以證實。
最後,李維明指出上述陶文與鄭州二里岡早商文化牛骨刻辭,殷墟晚商文化甲骨卜辭文句結構近似,顯示二里頭文化文字與商文化文字具有傳承關係,確認二里頭文化(夏文化)文字是商文化文字之源。
報導指出,李維明的研究成果,在發布僅一天後,就被證實是「烏龍」。國家博物館相關部門工作人員表示,李維明在研究時所依據的是公開發布的圖片資料,因此造成「誤判」。
微信公眾號「文博中國」稱,此陶片上所謂「字痕」,為整理過程中記號筆的筆道和原器表裂痕等。早年整理資料過程中用記號筆劃線,確有不規範之處,對使用資料進行研究造成了一些誤導。文博中國並稱「李先生認為二里頭文化存在文字,我們贊同這一觀點,將在今後的田野考古工作中更加關注有關細節」。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