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家西西85歲病逝 代表作「我城」解放香港認同

港媒報導,香港小說家西西18日早晨因心臟衰竭於醫院安詳離世,享壽85歲。西西在代表作、1999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我城」獲亞洲周刊評為20世紀中文小說百強之一,書中將城市當作身分認同的象徵,認為「香港人沒有國籍沒關係,但有城籍」,解放了困惑於「我是中國人還是英國人」的香港人。
文體旅局長楊潤雄對西西逝世深表惋惜,稱她畢生致力文學創作,盡心作育英才,是重要的香港作家之一,成就卓越,作品具備藝術性,文學價值足以成為典範,離世是香港文壇損失,將永遠懷念她。
西西一生創作豐富、主題多元,形式及內容不斷創新,即使以娃娃屋、布熊為主題,批判與思考的都是香港與中國、英國的文化關聯,影響深遠。
西西本名張彥,廣東中山人,1938年生於上海,1950年定居香港。香港葛量洪教育學院畢業,曾任教職,創立素葉出版社。1983年台灣聯合報副刊發表她的「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開啟與台灣的文學緣。
西西2005年獲星洲日報「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2011年為香港書展「年度文學作家」,2018年獲「紐曼華語文學獎」,2019年曾獲頒瑞典蟬文學獎,成為香港第一人。
西西作品風格多元,代表作「我城」詭麗繁複,但到了「我的喬治亞」記述娃娃屋;「縫熊志」、「猿猴志」以毛熊布猴做主角,寫法開人眼界。她受訪時表示,罹癌右手治療後失靈,娃娃屋、毛熊和布猴都是為了訓練左手做的復健。
「我的喬治亞」看似探討源自英國的娃娃屋,其實是藉建築思索香港與英國之間的文化臍帶,亦藉此批判香港的「房產霸權」。西西表示,「香港人沒有選擇房子的能力,只能做娃娃屋解悶。」
縫熊也與文化認同有關,「全世界的布熊沒有穿中國服飾的」,西西一個朝代挑一個人物出來做成布熊。當時正值回歸,西西藉縫熊縫合中國與香港的文化斷裂。
西西一生創作不輟,今年初剛出版「欽天監」,描寫康熙皇帝的故事,帶讀者見證中國可能與西方科學並駕齊驅的轉捩點。西西不用電腦、沒有手機,在序中表示,「我是一直動筆寫小說的人,50多年不變。」這本書仍用手寫完成。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