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案?學界研究明清「閉關鎖國」 胡錫進:非中國的路

中國頂級歷史學研究機構「中國歷史研究院」課題組最近發表一篇萬字雄文「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問題新探」。試圖為「閉關鎖國」政策「平反」,引發學術界震動,連中國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都參與討論並稱,「閉關鎖國」絕對不會是中國要走的路,中國繼續對外開放的決心十分堅定。
課題組文章說,用「閉關鎖國」形容明清時期對外政策,是特定時代西方中心主義影響的產物,並不是對明清時期對外政策的客觀描述。面對西方殖民勢力的步步進逼,明清兩朝統治者從軍事、經濟、文化等不同層面,採取了一系列政策,主要源於國家安全的考慮。在涉及國家利益時,「閉關」被視作與敵國抗爭的手段或方式,被賦予濃厚的正面政治含義。
文章表示,衡量歷史是非須置於當時的特定環境,後人不能苛求前人。今人既不能為腐朽沒落的封建制度、封建禮教歌功頌德,也不能以「閉關鎖國」全盤否定明清歷史對中國、對世界的意義。保守、落後、封閉不是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的主要內容,也不是明清時期對外交流的全貌,不能把明清社會標籤化為「閉關鎖國」。
文章還稱,客觀而言,「自主限關」具有其合理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西方殖民主義者血腥東擴的步伐。
這篇文章刊出後引發中國學術界熱議,值此中國被西方圍堵當下,也讓人有更多遐想。胡錫進表示,中國繼續對外開放的決心十分堅定,沒有任何跡象證明中國有關起門來自成一體的戰略謀畫,中國至今仍是全球化最堅定的旗手。所以,圍繞歷研院這篇文章的爭論不合時宜,這種爭論偏離了現實,是在圍繞一個偽命題較勁。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