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報導「馬某」用法沒錯 是網友聯想錯?

「杭州」、「馬某」「網絡」…幾個關鍵詞,網友浮想聯翩,阿里巴巴3日股價最多跌逾9.4%,瞬間以億計的值蒸發了。但沒過多久,央視新聞客戶端又悄悄地加了一個「某」,變「馬某某」。有媒體稱央視原本的「馬某」用詞並沒錯,錯的是網友聯想過度了。
中文編輯校對網報導,其實要不是網友想像的這個馬某太有名,太風口浪尖,太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這「馬某」也算不上嚴重錯誤,在當代(當下)漢語之前,也許更算不上錯誤。
中文編輯校對網常用的工具書,也是新聞和出版單位必備的工具書,「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某」,指示代詞,指一定的人或事物(知道名稱而不說出),比如張某、馬某。有四個義項,這是第一個。中間兩個與本文無關,不羅列。
第四個義項,指用來代替別人的名字(常含不客氣意),比如:馬某,不要太過分。
這本字典上沒有解釋「某某」,只是在下面註釋到「注意,有時疊用」。舉的例子,還不是姓+某某,而是「某某人,某某學校」。
其他權威字典解釋「某某」時,大多是說「未指明或特別提到的人」、「不特定的人或事的代稱」。
在字典上,根本看不出「某」一定是代表「一個字」與「兩個字」。
中文編輯校對網報導指出,「某」作為指示代詞,既可表指別,也可表稱代。指別和稱代分別有實指、泛指,實代和泛代的意義。
後置於姓氏,只有稱代作用。「姓+某」(或「姓+某+人」)代替一個確定的人的姓名,或指代自己的(古人常用,比如謙虛或傲慢地說自己),或指代別人的。
「姓+某」、「姓+某某」,是他稱,一般用於新聞報導和文學作品中,出於保密或者不便的原因,故意不使用明確指稱,只是其姓,表達婉轉含蓄的含義。
要不是這人有名,根本不會有這麼大浪花。這篇文章也不會存在。經濟下行與幾個「某」無關,關鍵是市場信心。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