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副外長:挺台惹怒中 沒想到後果這麼嚴重

立陶宛允許「以台灣之名在該國設代表處」引發中國大陸強烈報復,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台(LRT)報導,立陶宛外交部副部長曼塔斯.阿多梅納斯坦言「沒想到惹怒中國後果這麼嚴重」。他表示沒人料到中立關係惡化,會給立陶宛的投資環境造成這麼大的經濟損失。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引述LRT報導稱,阿多梅納斯表示,立陶宛外交部曾預計,中立關係惡化對立陶宛商界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然而,現在的情況表明,事情並不是照他們預計的那樣發展。
早在去年8月,立陶宛門戶新聞網站Delfi就曾報導稱,中國從立陶宛召回大使後,立陶宛出口商就開始「怨聲載道」,稱中國不再從立陶宛購買木材、乳酪和糧食等產品。報導還指出,中國大型木材貿易商正準備離開立陶宛,立陶宛當地的牛奶加工廠已暫停對華出口,此外,中國也不再購買立陶宛的糧食。
路透也曾經在報導中指出,儘管中立雙方直接貿易規模不大,但立陶宛有數百家公司依賴出口經濟,為和中國貿易的跨國公司生產零部件、服裝等產品。
去年12月,阿多梅納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曾表示,已經有一些跨國公司取消了與立陶宛供應商的合同。
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台報導說:「現在越來越清楚的是,決策者們並沒有花心思去弄清楚中立關係惡化後,會對(我們)國家的經濟,尤其是我們的企業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帶來哪些損失。經濟學家和一些其他領域的專家只是推測了可能的負面結果,並沒有準備好應對的措施」。
報導還稱,電視台記者在聯繫上立陶宛外交部後,外交部方面承認,現在經濟上面臨的問題是之前沒有預料到的。
阿多梅納斯進一步解釋:「(之前)對風險的評估主要是依賴於出口和進口方面的資料,(我們)當時覺得金額不大,不會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但是現在,立陶宛企業面臨著很多困難,壓力也很大,這些都是我們之前沒有預料到的」。
除了經貿問題,立陶宛執政黨還將面臨國內政壇的壓力。
當地時間1月4日,立陶宛總統諾賽達指責立政府沒有與他充分協商,批評其決定讓台當局以「台灣」名義開設「駐立陶宛代表處」是一個錯誤。兩天後,諾賽達再表示,支持台灣設代表處,問題出在是以台灣之名,而非其他國家慣用的台北名稱。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立陶宛國內呼籲為「台灣代表處」更名的呼聲越來越高,立陶宛議會最大反對黨「綠黨和農民聯盟」上周也敦促現政府立即改正錯誤。立陶宛社會民主黨主席維利亞·布林凱維丘婕表示,立陶宛可能考慮為「台灣代表處」更名,以緩和與中國大陸的緊張關係。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