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日報45周年慶/記者衝新冠疫區 迎難而上挖真相

2020年對於所有在第一線工作的採訪記者,是極不平凡的一年。一場罕見的新冠疫情從中國、歐洲蔓延到美國,紐約更成為重災區。一向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的世界大都會,按下了暫停鍵。
克服恐懼 深入抗疫前線
在突如其來的疫情之初,我們的同事也像其他人一樣搶購口罩、洗手液、酒精甚至各種食品、廁紙和擦手紙等,但當商店拉下鐵閘,當學校暫停上課,當成千上萬的民眾按照州府規定「居家避疫」,當各種傳言滿天亂飛時,我們卻仍秉持新聞人的使命感,克服內心恐懼,勇敢地走出家門,深入抗疫第一線,為華人讀者採寫了許多及時、忠實和可歌可泣的故事,提供了許多有用的資訊。
2020年4月4日清明,紐約新冠死亡達高峰,那一天恰逢都會組記者張晨的25歲生日。不知情的主管在這一天安排她去採訪安置新冠死者遺體的殯儀館。生日跑殯葬新聞,許多人難免覺得不吉利;但張晨二話沒說,戴上口罩就開車出門,在吃了多家華人殯葬業者的閉門羹後,又趕往外族裔社區的殯儀館去碰運氣,終於在布魯克林找到一家願意受訪的業者,寫出了殯葬行業超負荷運轉、幾近崩潰的報導,反映了當時紐約疫情的慘烈景況。
記錄慘況 無數讀者動容
在殯儀館消毒水的刺鼻味道中,張晨記錄了醫院用貨櫃車冷藏和運送新冠死者、殯葬員工不眠不休安放遺體、進行防腐處理、安排追思、火化、安葬事宜的全過程;「我這兒電話就沒停過,很多人打過無數遍了,哭著央求我們接手,真是無能為力了;這麼下去,我們會比醫院先崩潰的。」張晨筆下的殯儀館老闆的話,讓無數讀者動容。
張晨還把報導的筆觸指向紐約市用來掩埋新冠死者的哈特島墓場,讓讀者了解到一個宛如戰爭時期的安葬場面:數以百計的遺體被放在簡易的棺木中,草草地挖溝集體埋葬,有人甚至沒能留下姓名。4月上旬,紐約州死於新冠的人數就達1.4萬,世報記者深入疫區第一線,發出的有關殯葬業的系列報導,贏得讀者和同行的敬意,不少人在世界新聞網留言,除稱讚記者敬業,也體貼地叮囑我們做好個人防護。
平日大大咧咧的張晨,直到後來在自己的微信公號和世報的《疫區手記》裡,才輕描淡寫地提到採訪殯儀館的日子正是她的生日。這讓主管好一番自責。
收治新冠患者的醫院,是抗擊疫情的最前線,而搶救重症患者的加護病房(ICU),更是讓人聞之色變的地方;但記者鄭怡嫣「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她經過多方爭取,於5月下旬獲准進入紐約市布魯克林醫院探訪ICU部門採訪,記錄了整日暴露在病毒下的醫護人員勞碌而高危的工作,還原了重症患者在生死線上的苦苦掙扎的情景。
當時的紐約市已基本控制住第一波疫情,病房雖仍然人滿為患,住院人數卻開始下降;鄭怡嫣在採訪過程中了解到醫院的防疫用品嚴重不足,醫生對始終沒有新冠特效藥物感到沮喪,即便是對重症病人使用呼吸器,醫生也考慮再三、充滿人文關懷,「上呼吸器太疼,而且結局一般也不會好」。
直擊報導 力求親往現場
這一組醫院ICU的直擊報導,讓華人讀者對醫護人員更加肅然起敬,對新冠患者感同身受,也促使更多社團和華人,紛紛拿出儲備的醫用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用品,捐給各家醫院。在主流社會防疫物資奇缺的時期,華人的無私捐助,使衛生當局和各族裔民眾,對華人社區充滿感激之情。
年初猛然降臨又愈演愈烈的新冠疫情,打亂了我們原本為新年所做的各種報導規畫,迫使我們迅速對工作作出調整。我們分別與主管和同仁舉行多次視訊會議,一方面了解同仁的疾苦,提醒同仁注意防疫;另一方面,也向同仁提出要求:新聞永遠不打烊,重大事件絕不缺席,力求親往現場採訪。
因此海軍「安慰號」醫療艦進港、離港、賈維兹中心「方艙醫院」和中央公園野戰醫療的投入使用,都可看到本報記者到現場直擊報導的身影;我們的記者還深入暫停縫製時裝而趕製防護物資的華人時裝廠,以及因為受疫情打擊難以為繼的餐館、超市;當人們對新冠病毒檢測和抗體檢測心存疑慮時,我們的記者也親身前往體驗,為讀者提供第一手資訊。
都會組曼哈頓召集人洪群超是攝影好手,在一線指揮採訪的同時,也探訪了賈維茲中心臨時醫院,向管理醫院的軍方負責人了解到寶貴信息,圖文並茂地提供給世報讀者,讓民眾對抗擊疫情更有信心;「安慰號」在4月底結束任務離港的時候,洪群超也在風雨交加中記錄了讓人難忘的歷史時刻。
紐約市民居家避疫幾個月,一度十分擔憂食品和生活用品的供應,甚至發生搶購大米、衛生紙的混亂場面,很多超市關閉了一些日子,也有一些超市堅持開業;若想安撫民心,就得讓他們看到超市貨架上琳瑯滿目的商品;皇后區記者牟蘭深入多家華人超市、採訪多位業者和食品供應商,讓讀者知道肉類和蔬果的供應都很充足,不必搶購。超市員工身穿防護服、戴著口罩和面罩上班的圖片和影音,在讓讀者感到震撼的同時,也讓華人對食品衛生放心。
艱難考驗 磨礪始得玉成
疫情期間,因應報社人員精實,採訪中心也要求同仁「能多做就做一些,能做得更出色就做得更出色一些」。為了讓那些「居家避疫」的讀者更深入地了解「外面的世界」,我們在世界新聞網適時推出了《疫區手記》專欄,記錄記者在新聞版面呈現之外的所見、所聞、所感。
手記從4月15日推出首篇,前後歷經五個月,共刊載43篇,分別在網路和紙本呈現,內容從新冠疫情擴大到抗議警察暴力和種族歧視的示威等,採訪中心所有記者都參與;每篇平均點閱量在1萬至3萬之間。
在《疫區手記》中,我們關注那些在疫情中處境最艱難的群體,包括老人、洗衣店業者、倒閉的槍店老闆、搬家工、賣春女以及街頭遊民等;我們也針砭州長、市長在應對疫情時的表現,探討族裔角色的認同與定位,以及從戴口罩而引起的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思考等嚴肅問題;手記文章下讀者留言大都肯定記者的辛勞,也稱讚記者看問題的客觀與深刻、不譁眾取寵,比自媒體更讓人信賴。這讓大家很有成就感。
紐約復工以後,我們又推出了《復工的故事》專欄,呈現各地不再「居家避疫」後百業待興的景況以及華人業者如何殚精竭虑,為經濟重啟出力的景象。這一系列共完成16篇,且每篇都配有精心拍攝、剪輯和製作的影音;本系列故事的策畫,客觀上也為工商服務部門創造了拓展業務的機會
新冠疫情對於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場考驗,考驗我們的信心與耐力。艱難方顯勇毅,磨礪始得玉成。走過2020,見過太多生離死別,我們更加懂得在乎彼此;因為承受許多壓力,我們也變得更加頑強堅韌;當然我們也學會更加懂得感恩,感恩於同事間的互助互愛,感恩於社方在防疫物資最緊缺時,以高價購買、向同仁提供的口罩。進入新的一年,雖然疫情尚未煙消雲散,但我們相信,萬物始終運行,大地終將甦醒,而我們,正在向新的目標進發。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