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鴻海想當電動車大咖 今年須奪大廠訂單 動作要快

鴻海希望把代工組裝iPhone的極成功經驗複製到電動車領域,但路透分析,鴻海要達此目標,首先必須找到下一家蘋果公司,而且動作要快,因為時間正在流逝,否則將淪為與大陸的二線品牌車廠競爭代工業務。
在可為客戶量身打造、代工組裝品牌電動車的市場中,鴻海面臨競爭。分析師說,雖然鴻海把既有優勢帶到目前多數是虧損的電動車產業中,但鴻海必須贏得一份大合約來證明自身能夠站在風口浪尖上。鴻海將在3月15日召開法說會時公布電動車業務的最新狀況。
鴻海在給路透的聲明中表示:「我們許多的合作成果將在2023年陸續實現。電動車的需求正顛覆產業,知名傳統車廠已轉向尋找更乾淨、更聰明的移動解決方案。」
鴻海的提議很簡單:讓我們來為您製造下一代電動車。該公司正在發展專門的供應鏈,包括晶片和電池,並且已收購通用汽車先前位於俄亥俄州Lordstown的工廠。鴻海也聘請日產汽車前主管關潤擔任集團電動車策略長。
大和資本市場分析師黃凱莉(Kylie Huang,音譯)表示,以目前而言,鴻海可透過在俄亥俄廠生產,讓客戶能夠依據通膨削減法案取得美國政府的聯邦補貼。這是個賣點,因為傳統車廠在規畫生產自己電動車產能的同時,仍在生產原有的汽油燃料車。
黃凱莉說,鴻海尋求獲得一家傳統車廠的電動車訂單合約,「如果今年無法拿下一家,明年會更難」,若無法搭上這波浪潮,鴻海可能被迫與等級較低的中國大陸車廠競爭,這些車廠可能轉型成電動車合約製造商並以低價競爭爭。
加拿大麥格納國際(Magna International)已經為其他車廠代工電動車,大陸的吉利汽車也表達相關興趣,至於大陸廣西汽車集團已開始為日本
鴻海指望其MIH平台能贏得客戶,形容其MIH就是電動車界中的Android系統,希望吸引合作夥伴將電動車技術規格化,以便快速、便宜地開發不同車款。
鴻海產品長蕭才祐向路透表示:「我們希望創建一種生態體系,讓人人,像是美國聯合航空公司,都可以說『我想生產汽車』。」「早晚會有一天,或許傳統汽車大廠會說,『我希望成為一家產品行銷公司』。為何我需要聘僱這麼多員工?』」
鴻海有著積極的電動車野心,初期目標是全球電動車市場的5%,相當於到2025年電動車與零件製造營收額達330億美元;長期而言,鴻海目標生產全世界近半數的電動車。
根據高盛集團估計,電動車代工市場規模在2025年將達360億美元,2030年達1,440億美元,分別生產80萬與320萬輛電動車。
路透指出,鴻海的關鍵將是贏得第一家大客戶,讓俄亥俄州廠成為重要支柱。該廠目前為Lordstown Motors生產少量Endurance電動皮卡車,另外也宣布計劃為電動車新創公司Fisker生產一款車。
鴻海俄亥俄州廠生產控制主管厄普頓(Ian Upton)向路透表示,希望該廠能生產約30萬輛電動車。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