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成功子女 心理學家分享父母首要須知

職場家庭兩頭燒的家長,不必擔心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不夠,心理學家說,養育成功的子女,不靠陪孩子時間的長短,而靠「共處時間的品質」。
兒童心理學家克萊恩(Tovah Klein)寫了一本書,叫做「孩子如何變得有出息」(“How Toddlers Thrive”)。她認為孩子從小發展與長大後出人頭地,最關鍵的催化劑就是孩子與父母共處時,兩代之間的互動,也就是「親子關係的品質和互動的品質。」
如何提升這兩大品質,她分享三大秘訣:
首先,小動作也有大效果。孩子不會在乎和父母共處了幾分鐘、幾小時,他們在乎爸爸媽媽「會聽我講話嗎?會回應我嗎?會笑臉迎我嗎?沒人要跟我玩的時候,會站在我這邊嗎?」「爸媽是不是願意傾聽,不批判我?」
就算非周末的五天當中,你只有半小時陪孩子,只要孩子起床時你擁抱他們一下,為他們做好早餐,並提醒說「晚餐時間見,等不及要聽你們講白天遇到的故事喔,」這就是高品質的交流。
其次,少反而好。你真有時間給孩子時,不一定要「一天來回旅行」或來個特別活動,他們只想和你在一起,「坐在你膝蓋上讀書」,大一點的孩子,希望和你一起玩丟飛盤。籌辦一天的交遊旅行,反而會對你自己或孩子造成壓力,剝奪了兩代培養親情的機會。
也不要太在意孩子玩得愉不愉快,開車外出時,和你一起唱歌的片刻,或握著孩子的手,聽他們講心事給你聽的那五分鐘,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誠懇傾聽、看重他們--「你真正的自我,無論好壞,我都接受」就是看重孩子、把孩子當做寶。
第三,察其言觀其行。克萊恩說,孩子有沒有從你身上得到「品質時光」,會從行為上表現出來,譬如尿褲子、發脾氣,或用玩具丟你或哥哥姊姊。有時候,他們感覺沒人理,就乾脆退縮一旁,悶聲不響。這些情況,即使你在家,也可能發生,而頭號嫌犯,就是你的手機。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