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人語/和Omicron共存 我們真的想好了嗎

早在2020年疫情剛開始時,就有聲音稱新冠不過是「大號流感」。但隨後,差點被壓垮的醫療系統給人們上了一課,民眾和當局才更警覺起來。可是,如今的Omicron變種對各國各地的防控措施來說,是一道有些棘手的課題,因為它真的更像「大號流感」了。
目前的研究一致表明它很溫和,因此似乎對大多數人來說不會導致住院。它甚至溫和到,有聲音認為它是「天然疫苗」。可是它傳播速度卻極快,於是這把它溫和的一面抵銷了。包括洛杉磯縣在內的多地醫院,已經開始感到壓力,每日的住院人數都在急速上升,歐洲更是出現醫院人手短缺。無論如何,這似乎不是「天然疫苗」應有的樣子。
一系列變種陸續出現,讓病毒越來越像是一個智慧型的對手,正在與人類博弈。打出Omicron變種這張牌,如同在談判桌上佯裝退一步變得溫和,但實際卻強勢,以傳播速度取勝,「吃定」人類已無法完全根除它,必然要長期共存了。
另一方面,長時間的嚴防死守已極大地傷害了多個行業,學生和家長也對於持續上網課感到不滿。而民眾對於重複了22個月的防疫措施叮囑,已經開始自動忽略。積極地施打了疫苗,但情況。如果民眾已經不再那麼害怕病毒,推行無人遵照的防疫政策,顯然是無意義的。而且可能會有反效果,激起一些人的逆反心理。
於是,當下的防疫措施該如何進行,每個國家交出的又是不同的答卷。封鎖、證明疫苗接種狀況、限制聚會、強制戴口罩等措施,隨著在民間遭遇阻力,美國宣布縮短了隔離時間,一些地區則保持著之前的放鬆政策不再收緊,例如英國就表示防疫不升級。但中國依舊以最高等級的清零方式防疫,西安封城一周後,即使是在嚴格的輿論管制下,也仍能看到民間抱怨重重。
在歐美地區,清零已經不現實了,似乎只能與病毒長期共存,但這其實意味著很多改變。雖然人們對於過於嚴厲的防疫措施感到厭倦,也很難堅持洗手、戴口罩的一些習慣,但是觀看玫瑰花車大遊行的人數仍然明顯減少了。這說明仍然有許多人對病毒存在擔憂,即使不如一開始那麼恐懼,但至少也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
而這可能是未來很長時間的常態:即使放開防疫措施,允許大型活動舉辦,允許聚集、用餐、演唱會,至少也有一部分人不願意湊熱鬧了。是的,我們再也回不去了。未來的我們或許需要更多的更普及的發熱門診數量,需要更多的線上休閒娛樂方式和社交途徑。這對小到大型活動和商家,大到醫療系統、整個經濟和人類的生活方式,都意味著什麼樣的改變,以及我們又真的想好了如何應對嗎?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