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上課不易染疫 社交活動風險才高

全美各大學因疫情改上網課或實體線上混合教學,經過秋季學期的嘗試,許多學校總結實體復課經驗指出,並無跡象顯示新冠病毒會在教室、實驗室、講堂等場所廣泛傳播,反倒是校外的學生住宿和課外社交活動場所有更大傳播風險,尤其是學生不戴口罩、不注意保持距離,且面對的防疫同輩壓力較小時,更容易染疫。
戴維森學院的「大學危機倡議組織」(College Crisis Initiative)調研指,37%的四年制大學在今年秋季學期主要依賴上網課,另有34%主要依賴實體課,其餘則是混合模式。
儘管目前的數據顯示新冠死亡在大學校園較少,但不代表學校可因此認為恢復實體課很安全或很明智;聖母大學(University of Notre Dame)社會學教授威廉斯(Richard Williams)說,「有些人好像覺得,只要沒人死,就是成功。」但實際上,許多研究顯示,感染新冠留下的後遺症可能對年輕人有長遠影響。
美國科學工程及醫學院(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的最新報告指出,快捷、頻繁的新冠檢測有助減緩病毒傳播,但前提是需要學校快速反應,例如迅速跟進檢測結果,才能及時隔離確診者及其接觸者,延誤數小時就可能對病毒傳播產生較大影響。
「我們沒有證據顯示傳播在課堂內發生。」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校長德梅瑞(Daniel Diermeier)表示,數據顯示傳播風險高的環境,主要是校外的社交聚會或派對,「在校園就沒事。」
范德堡大學有1萬3000多名學生,學校今秋允許所有學生返回納許維爾校區,並提供很多面對面的實體教學;德梅瑞說,該校學生宿舍也經受住考驗,未爆出集體傳染。
但也有很多大學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伴隨疫情加劇,學校也需平衡網路教學與實體授課,探索如何在冬季和春季安全恢復實體課,加強新冠檢測、接觸者追蹤、隔離住宿、公共衛生宣導等方式,也成為學校運作的「標配」。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