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妄想成名意圖發動校園槍擊 馬州華生被捕

移民擁大學學歷比率較本土美國人高 但年薪不到4萬

為「好市民」畫像

不久前,我家附近舞社發生大血案,槍手「連環作案」時,遭蔡姓華裔青年奪槍攔擊,青年成功阻止兇手繼續犯案。事後,有人問蔡姓青年:「面對槍口,怎麼有如此大勇氣與槍手搏鬥?」他爽快回應說:「當時我想,這下我要死了。」便毫不猶豫、奮不顧身衝上前去奪槍。

連日來,該青年的英雄之舉成為街頭巷尾的佳話,連拜登總統也電話表彰他救人的大無畏精神,並邀請他進白宮出席國情咨文演講。

國會議員趙美心特在洛杉磯阿罕伯拉市集會上向蔡姓青年頒發表揚狀,稱他為「好市民」。

「好市民」,一個多麼普通的名字,卻閃閃發光;最近聽聞一連串香港市民故事,令我印象深刻。

陳女士回家途中,發現一男子坐在走廊欄杆上企圖跳樓。說時遲,那時快,她一個箭步上去把男子拉下欄杆,並求助警方,救他一命。

另一名吳先生在荃灣海邊見一老人落水,立馬衝到海邊,抓起一只救生圈拋向海中,並想方設法把老人從水中打撈上岸,使老人轉危為安。當人們讚揚吳先生見義勇為、果斷救人時,他卻說「只是舉手之勞」。

像陳女士、吳先生這樣的「好人」、「好事」、「好故事」在香港層出不窮,幾乎天天「上演」。我十分讚賞這些善做好事的「小人物」,他們身上並沒有驚天動地的「大動作」,卻是平常的「一個箭步」、「一個救生圈」,就能「拉人一把」,挽回他人寶貴的生命。

記得六○年代,我的老家上海曾倡導向士兵雷鋒學習,意在引導人們做好事, 行善事,像「螺絲釘」一樣,發光發熱。其實,1973年香港就推出「好市民獎勵計畫」,鼓勵市民從善向上,與罪惡說「不」,以「正」壓「邪」,發揚正氣,救死扶傷。

50年過去了,香港從未間斷「好市民」活動,於微深處、從生活小事中抓人性的閃光點,以小見大。這項不起眼的活動,持之以恆,便湧現出大批「好市民」,這對香港整體形象起到添磚加瓦效果。

倡導「好市民」,不僅能樹立市民良好形象,發現並挖掘「市民模特兒」,讓更多人加入「好市民」行列,還能提升香港人的素養,守規矩、懂禮貌、講文明,讓香港人不愧為「東方明珠」一員。

香港媒體宣導「好市民」頗具創意,特地請香港漫畫家為好市民創作人物肖像,令人亮眼一亮,更加深人們對「好市民」的印象。

我想,如果美國一些城市也能夠像香港那樣為好市民「畫像」,也許美國的社會治安、社區風貌也會因此得到改觀,不妨試試。

香港 拜登 白宮

上一則

活著就是幸福

下一則

怪物(下)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