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蔥
有天在車上聽到五月天的舊歌《洋蔥》,身邊朋友笑說,曾經有男同學唱這首歌向她表白。關於愛情,這首歌有兩個方向,首先是自比洋蔥,向來是菜餚的配角,「盤底的洋蔥像我,永遠是調味品」。然後期望對方能夠明白自己的心意,大概就是暗戀多年又不敢表白的狀態,「如果你願意一層一層地剝開我的心……,你是我最深處的祕密。」這類寫法叫借物抒情,但要有共同語境,才會有共鳴。
西方食用洋蔥歷史悠久,但在華人社會則不然,大概在清代前後,才有食用洋蔥的紀錄,但始終無法獨當一面成為主菜。
洋蔥來到中國時,人們早已習慣用青蔥、京蔥、薑片作料頭(熗鍋的材料),味道相對的溫和,洋蔥比青蔥辛辣、又比京蔥香甜,氣味實在太剛烈,難以讓大眾接受,所以開始時,只有上海的西餐廳有洋蔥作菜,例如洋蔥汁牛肉湯;稍後則有粵菜「洋為中用」的做法,那時的大廚認為洋蔥是西餐的精髓,洋蔥在飯桌上嶄露頭角,例如洋蔥豬扒、洋蔥雞翼等。不過,都是作為料頭,主角還是肉食。相反,洋蔥在外國食用歷史悠久,早在三、四千年前,古埃及人已經種植洋蔥,作為食材和藥物,直到現代,洋蔥在西方作為一種蔬菜,金黃的洋蔥圈是惹味小食,還有洋蔥湯,是法國菜的經典。
至於剝洋蔥的方法,向來有不同意見,網上較多的建議是先放冰箱冷凍一段時間,又或者把切好的洋蔥放在流水下,就不會有刺激眼睛的情況。但問題是這些方法,營養也會減去,而且影響了味道和口感。所以較好的方法就是用上鋒利的刀具和掌握切割方法。刀子夠鋒利,洋蔥的切面也更乾淨俐落,破壞的細胞也較少,自然就減少產出刺激性的物質。也可以選擇垂直切割,順著細胞紋路切法,產生較少酵素反應,烹煮出來的洋蔥會較甜和有口感;橫切的話,氣味則會變得強烈,而且外邊口感變硬;剁碎的話味道會變得辛辣,還有種軟爛的口感。說到底,得看烹煮的目的和食法,而不是只有簡單的一片片剝開。
說回那位唱洋蔥表白的男生,朋友說他唱得太奇怪,所以告白失敗。其實愛情世界總不可以把自己看得太卑微,那麼沒有信心,就連配角也做不了。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