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歐洲理事會演講挺烏克蘭 義總理:須停止的是普亭

多位歐洲領導人相繼訪中 外媒:歐盟憂中俄走太近

觀物

甚麼是「觀物」?它可以作為一個複合名詞來看,又或者將它拆開,一分為二。前者的「觀」是動詞;後者的「物」是名詞。

中國文化很重視這個「觀」字,在「老子」、「莊子」、「荀子」、「論語」、「孟子」、「易經」等,都隨處可見。至於「觀物」二字,首見於「荀子‧解蔽篇」:「凡觀物有疑,中心不定,則外物不清。」

究竟甚麼是「觀」?許慎「說文」謂:「觀,諦視也」;「諦,審也」,可見「觀」是一種審視。這個「審」字,古作「采」,「說文」又謂「采,辨別也。像獸指爪分別也。」不過這種「觀」,只是「觀」形而下之器,不是「觀」形而上之道。

「易傳」說的「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這裡的「觀」便包括觀象、觀法和觀鳥獸之文,而許慎的「觀」,正是觀與鳥獸有關的事物。

再看孔子論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所謂「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是知識性問題,「事父」「事君」則是倫理問題,所觀的都有個客觀對象,屬於形而下。

北宋易學家邵雍的「皇極經世書」博大精深,深奧高遠,內中便有「觀物內篇」和「觀物外篇」。他觀察的,是天地自然的消長,推究宇宙萬物的原理,並且運用先天易數,深研人事變化。

他所觀的「物」,是「窮日、月、星、辰、飛、走、動、植之數,以盡天地萬物之理」;「辭約而義廣,天下之能事畢矣」。

若將觀物提升到哲學層次,便是北宋程顥「秋日偶成」的名句「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了。

上一則

台灣畫家陳岳琳 捐畫護流浪貓

下一則

家庭煮夫釀啤酒 陳雨德躍登國際裁判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