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地斯有財
香港最值錢的是土地,土地上建的房屋是市民最需要的,有瓦遮頭是他們畢生夢想,但要不吃不花20年才能實現,付出代價實在太大。
政府掌控大量官地,是香港最大地主,但他是個守財奴,每次微量推出土地供競投,價高者得,地價被推高,地產商火上加油,樓價如火箭般上升,一般老百姓無法負擔。
50、60年前,香港原有船塢、油庫、巴士公司停車場、碼頭倉庫、紗廠和英坭(水泥)廠等因城市發展均轉移到新界離島新發展區,原本在市區空置地面積龐大,最適宜建造大型屋邨。
最早出現大型屋邨是荔枝角美孚新邨,原址為美孚油庫,清斥後建成百座高層大廈,部分樓宇具有荔枝角灣無敵海景,最初售價港幣3萬元左右。市民嫌交通隔涉,初期反應欠佳,大業主與可樂汽水合作,憑瓶裝汽水鐵蓋內膠墊印有美孚屋宇圖案可獲美孚新邨一單位。
鰂魚涌原來的太古船塢改建為太古城,將北角海濱與太古城連成一線,還帶旺當時較偏僻的筲箕灣。
黃埔船塢由長江實業李嘉誠購入後,連同旁邊英坭廠麵粉廠建成黃埔花園,令原來平民化的紅墈和土瓜灣區大為改觀,成為市民理想居住地點。
九龍船塢和貨倉亦由九倉改建為多座一級商廈,配合原有海運大廈,將佐敦道到尖沙咀的海旁改變為華洋樂見豪華熱鬧的商圈。
香港安定社會是政府和市民共同締造的,大財團積極配合也是個重要因素。政府樂見大型屋邨設施和管理完善,改變地契用途又收大筆補地價款項,屋宇落成後差餉稅收滾滾而來,地產商也發到唔清唔楚,可憐的市民成為房奴,一世都為了還房債。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