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字
「乞」字是象形字,本義是向人求討。《說文》謂此字本作「氣」字,指雲氣,借雲氣表示乞求。「乞」字是將「氣」字減少筆劃分化出來。由一個「氣」字簡化為「乞」,在文字史上有很多轉折。
甲骨文的「氣」字如飄浮,金文像上升。在古代,人與自然界交往,自然界向人呈現不同形態:山是固定的;水是流勳的,而「氣」自然是雲氣,聚散無常,游忽不定。但只憑雲氣,又怎能引申出「乞求」?
但「氣」字除了升騰而上的雲氣,更有水受火後的蒸氣,或煙氣。當米煮成飯後,其上便有煙氣。古人以米飯祭神,米飯上的煙氣,便可引申為向神乞求。如此一來,「乞」字本身就有其莊嚴意義,而向人乞求,自然也須做出謙虛、恭敬的樣子。
除了乞求,由「乞」所衍生的詞語,還有乞化、乞討、乞言(求取可行的善言)、乞鄰(向鄰人求取)、乞糧(求人濟助糧食)、乞活(到有糧之地求生)、乞募(求募)、乞靈(求助於神靈或某種神威)、乞請、乞念(乞求考慮)、乞和(求和)、乞命(請求寬宥生命)等。
再細看「乞」字,上面是變形的「人」字,下面像低頭彎腰跪膝,本是表示敬意,如今已淪為無可奈何的可憐相,因為向人乞求已不光彩,不僅被人看不起,自己內心也有埋怨。
其實人生無處不「乞」。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吃」,便是「口」字旁加「乞」,是乞吃飯,能吃得飽,真要感謝上天恩賜。吃,自古以來,在人類生活舉足輕重。古代乞丐,不像今天的要乞討錢,而是乞討食物,所以乞丐別稱「要飯」的。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