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名滿天話香江
不知是我的經驗使然,還是香港真的有著特殊民情、獨特文化,香港人似乎特別喜歡替別人取「花名」(外號、綽號)。
香港花名之多,書不勝書。像華人首富李嘉誠,香港人叫他「超人」;地產大老李兆基,香港人叫他「四叔」;藝人黃百祥,香港人叫他「阿叻」(叻是聰明、能幹之意,但有時也有挖苦之意,端看怎麼用、用在那裡);已故天王巨星張國榮則被叫做「哥哥」。
回想我的中學時代,也是花名滿天飛,幾乎每個同學都有花名,有叫「大家樂」的(香港快餐店一哥,股票上市公司),有叫「九龍塘」的(地名,區內高級住宅林立,但愛情酒店也不少),有叫「魚蛋」的(魚丸,香港庶民小吃),也有叫「饅頭」、「King Kong」的;這些都很好理解,或許他們名字裡有個樂字,或有個塘字,或姓余,或名字與其花名讀音相近。但有些是比較難以理解的,例如「公公」、「大賊」、「雞記」、「海盜」、「龜」,驟聽完全無厘頭,甚至許多同學都不知它們是怎麼來的。
我有個同學更妙,把他兩個心儀的女同學也取了花名,一個叫「新大陸」、一個叫「好風景」。我個人非常欣賞這兩個花名,既有主觀的愛慕,又十分形象化——發現了她就像發現新大陸,看到她就等於看見好風景。心情完全攤在陽光下!
在那個年代,還沒有「霸凌」這個概念,即使再不雅、難聽的花名,大家都不當一回事;叫的人理所當然,應的人不以為忤,說起來,應該也算是個童真的美好時代了。
而說起香港最經典的花名,個人認為非「阿燦」莫屬。「阿燦」是何許人?他是香港的藝人,本名廖偉雄。1979年參演電視劇「網中人」,在劇中飾演中國大陸來的新移民「程燦」,一夕暴紅。眾人自此皆以「阿燦」稱之,到後來更「強客壓主」,江湖上只知「阿燦」而不知「廖偉雄」了。再到後來,「阿燦」更進化,成了所有大陸新移民「代稱」(帶著些許的貶意)。
離港多年,香港人似乎還在持續發揚她的「花名文化」, 近年來在網上發現多了許多新花名,像「廿蚊張」、「鼠王芬」、「Dead Body」,多與政治、社會衝突有關,不同立場的人有不同解讀,這裡不便詳述,有興趣的不妨自己一探究竟。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