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如一夢
一九七一年夏,我從台灣到美國留學,之後歷經帶著家人遠赴印尼工作、旅居新加坡,直到二○二二年秋才回美國華府二女兒家附近,定居養老。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離美時我是壯年,回美時竟已鬢毛衰;離美時,世上還沒有手機,如今人手一機,生活忙碌,無暇「笑問客從何處來」。這種返鄉的感受,如同小說「李伯大夢」(Rip van Winkle)中所述:李伯誤入奇幻森林,一夢十八年;我則離美四十年,與李伯一樣,成為「趕不上時代的人」。
人生不外乎食衣住行,先說吃的變化,之前我住在肯塔基州路易維爾(Louisville, Kentucky),當地只有一家規模很小的越南雜貨店。每次到芝加哥(Chicago)找朋友,回家前一定要到中國城大肆採購。如果想吃豆腐、豆漿、肉粽、餃子、饅頭,太太都要自己做。今天,離住家不遠處就有大型的亞洲超市:中國的Great Wall、台灣的99 Ranch Mart、韓國的H-Mart,規模之大,貨品之多,不亞於台灣及新加坡當地的超市。
人的飲食習慣最難改,由於移民增加,餐館菜色變得比昔日多元,韓國菜、日本菜、墨西哥菜、泰國菜廣被接受。我旅居東南亞時,曾兩度到黃石公園旅遊:一九九八年,沿途找不到一家中國飯館;二○一六年,每到之處都可吃到自助式中餐。
說到穿的,以前的人穿著較為正式,我當時雖在實驗室做研究,也要天天西裝革履打領帶;如今網路進步,許多人在家上班,透過視訊開會,穿著較為隨便,輕便的鞋子取代了笨重的皮鞋。對昔日消費者來說,商場購物是周末的一大享受;如今大眾樂於網購,以前盛極一時的Sears、 JC Penny、K-Mart等大商店,鬥不過Amazon、Costco的行銷手法,只好一一關門。
講到住的,以前的住家大多是獨棟平房,前後院大小以英畝計;如今地價昂貴,市郊公寓林立,房子面積變小,草坪也大為縮水。房子的内部設計採用大通間,不像昔日用牆壁分隔客廳、起居室、正式宴客廳。生活習慣由繁變簡,昔日家家戶戶擺設全套瓷器餐具,如今已非時尚。
四十年前,我們花了四萬多在市郊買了一間平房,目前它價值近半百萬,約漲了十倍。通貨膨脹吃人,我們那一代的「美國夢」─找到事即可買房,下一代人大概只能像白居易,「長安居大不易」了。
講到住屋漲了十倍,汽車也不遑多讓。四十年前一部國產汽車要兩、三千元,現在要兩、三萬元。若論汽車技術的突破,就是用電池取代内燃機,減少了空汙。
Google Maps的問世也大幅改進人類生活,由於太空通訊及晶片的發展,自駕車已經不是天方夜譚。我在亞利桑那鳳凰城(Phoenix,Arizona)親眼看到 Waymo自駕車載客,與我們同行。
至於育樂方面,四十年前,美國的電視界被ABC、CBS、NBC三個電台壟斷,國際性的新聞報導(CNN)才在萌芽階段。現如今,看DVD已經落伍,除了有線電視二十四小時播放,還有串流電視台隨時等候訂閱者觀覽;如果你喜歡看球賽,可以專訂NFL、MLB等運動網站。許多串流電影、電視劇更帶有多種語言的字幕,美國公司針對世界市場,其洞悉先機的商業行為,真心叫人佩服。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