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靜中成長的小天使
在我們山頭四五百戶的社區裡,近幾年搬來很多中國家庭,於是熱心的中國鄰居媽媽便在微信上組個群組,方便日常生活裡的大小事分享。
今年秋天開學後不久,有個年輕的媽媽怯生生地問了一些有關自閉症的診斷問題,一下子群組裡七嘴八舌地給建議和安慰。原來那個媽媽的小孩第一次上學前班不到一個月,學校老師就懷疑孩子有自閉傾向,要父母帶去做診斷。這對第一次當母親的人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最後有人介紹幾家專門做幼兒發展診斷和治療的機構,這件事總算過去了。
起先我覺得大概就是第一個孩子,所以對年輕的母親而言有點難以承受,再加上本來就存在語言和文化的不同,剛上學的孩子開始適應有困難也是可以理解。 可是當我陸陸續續接到一些幼兒發展中心的口譯工作時才發現,這樣孩子的案例並不是沒有。的確,現在兩三歲的孩子從出生起就碰到這人類史上第一次的全球瘟疫, 對他們而言,所謂的「常態」就是都待在家不出門,即使出門所看到的人也是站遠遠的,還都戴著口罩。
記得看過一個一歲上下的孩子, 當臉上的口罩不小心脫落時, 那孩子馬上用自己胖胖的小手捂住嘴,那樣的自覺大人看著都覺得心疼。有爺爺奶奶輩一起住的還算好,至少除了父母還有別的人在生活裡,但對於那些家裡只有年輕父母的孩子,他們的世界真是太小太寂靜了。
周圍就有個朋友,她的雙胞胎孫子孫女就是那段時間出生的,她的兒子和媳婦都是那種特別小心的人,絕不讓外人輕易進門。 有一次我拿東西過去給朋友,那兩個孩子從門上的玻璃窗口看見我就大哭起來,讓我這向來被認為是親切友善的人,都不禁懷疑自己是不是成了「虎姑婆」。
我回想起自己的孩子在最初成長的那一兩年裡, 哪個不是被周圍的叔叔、阿姨、大哥哥、大姊姊們輪流抱大的,而這些在疫情爆發時期出生的孩子, 真的就像被圈在家裡寂靜中長大的。當他們終於有機會踏出家去接觸外面的世界,身邊都是那些長得跟父母不一樣,又說著不一樣語言的大人和同學,他們的不安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對於適應比較困難的孩子,所幸有那些資深的語言和行為治療師,在經過詳細的診斷後,能針對個別孩子的發展需求,給孩子一個系統性的治療方案和建議,也教導父母一點一滴地重建孩子的口語能力、信心和安全感 。
在一次次口譯中看到那些孩子的進步和卸下心防後的笑容,我和他們的父母一樣, 也終於可以放下心陪他們開心地笑了。疫情總要過去的,儘管起步也許有點慢, 但我相信他們總會跟上的,而且會越走越穩健。 小小天使們, 加油!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