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退稅金額大幅減少?2023年稅季 應留意3點變化

蔡英文抵達紐約下榻飯店 僑胞熱情歡迎

鋁飯盒和小陶鍋

小時候使用的飯具,除了瓷碗盤之外,就是鋁飯盒和小陶鍋。

那是六十年前,我在閩南的一所中學讀書,全校一千多個師生中,有大約兩百名寄宿的師生,學校的食堂就是專門為他們提供房食的。

學校食堂用大竈蒸飯,一口大鍋上面可以疊上四、五層的正方形木製蒸籠,蒸籠裡的飯具大多是圓形的小陶鍋。

這種小陶鍋厚約一公分,高約十公分,也許是當時陶鍋製作技術差的原因,它們表面很粗糙,乍看像是瓦窯裡燒出來的瓦器,易脆,很容易因磕磕碰碰而破裂。

也有的用鋁飯盒蒸飯,最常見是長方形鋁飯盒,表面不光滑,質地較軟,容易畫傷,所以使用壽命短,經常使用的話,兩三年出現斑點和凹凸。據說這種鋁飯盒長期在蒸籠裡高溫,可能會有微量鋁元素慢慢溶解,對身體有害;小陶鍋蒸飯比起鋁飯盒更衛生安全,如果沒有破碎的話,可以使用很長時間。

小陶鍋和鋁飯盒容量大約相同,可以蒸半斤米飯。但在那個艱難的時代裡,城裡人每月每人只有二十幾斤大米,蒸的飯都是放過量的水,像泡飯。小時候,我很少吃一碗米粒分明的乾飯。

小陶鍋都是在單位食堂裡的蒸籠使用,一般的家庭都是用瓷器飯具,但幾乎每個家庭都有這種長方形的鋁飯盒,只不過大小不一樣而已。

讀小學的時候,每當外出需要帶飯,鋁飯盒是最好的夥伴,每次去遠足,我都是帶鋁飯盒,早上出發,把熱飯放進飯盒之後蓋緊,再包上毛巾或者其他保暖的外表,放進旅行背包裡,到中午吃飯的時候,飯還是溫熱的。

後來去閩西南山區上山下鄉,常常要帶中飯,鋁飯盒又是最好的夥伴。那時農民很窮,每個月連幾毛打醬油的錢都難掏,更不用說買鋁飯盒了。他們的中飯都是竹筒蒸的飯,或竹葉包米裝入束口絲袋裡蒸熟的「乞袋飯」,還有的自帶小鐵鍋山上煮中飯。他們羨慕我們有鋁飯盒,但是我自己更喜歡竹筒蒸飯和「乞袋飯」,那種特有的竹香味道,是城裡人嘗不到的,而且比鋁飯盒更衛生,更接地氣。

一九七五年我參加南靖縣農建團,到奎洋開公路,每人每天有四十五斤大米,每頓半斤米,也是每份一個小陶鍋在蒸籠裡統一蒸。那時我們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起早摸黑幹活,四十五斤大米根本不夠。

每當吃飯的時候,那小陶鍋的半斤飯看起來不足四兩重,幾口就吃完了。大家都懷疑食堂的人多吃了,但是沒有證據,只能把那粗糙的小陶鍋鍋底的每一粒米都摳出來,生怕掉到地上浪費了。閩南話說:「三年沒有火煙也餓不死火頭君」,火煙就是炊煙,火頭君自然就是火夫了。火夫們多吃幾陶鍋的飯,有誰知道啊?

鋁飯盒早就被淘汰了,現在的飯具,除了陶瓷飯具,有機玻璃盒飯具、紙杯飯具、塑料飯具,以及五花八門、用途各異的各種容器類飯具。

現在還有陶鍋,但是非常光滑堅韌而且不易破裂,半個多世紀以前,中國人常常用的那種像瓦器質地的粗糙陶鍋早就被淘汰了。

如今在美國生活,一般的家庭器皿比如瓷碗瓷盤,很容易買到,有時幾塊錢就可以在舊貨店買到一套幾乎是全新的碗盤。

鋁飯盒和小陶鍋遠離我們而去,但它們陪我們走過那個艱難的時代,讓我們永生難忘。

高溫

上一則

神祕藝術家班克西潛烏聲援 「廢墟塗鴉」7幅全曝光

下一則

德國博物館483枚古金幣遭竊 損失數百萬歐元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