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
周末在洛杉磯華人超市購物,在冷凍櫃發現了糖葫蘆,買回家之後嘗了一口,很失望,完全不是北京糖葫蘆的味道,卻勾起了我對山楂的記憶。
六○年代我小時候在北京,我們管山楂叫「山裡紅」,也叫「紅果」。每年秋天,我們住在琉璃廠的「信遠齋(老牌蜜果店)」就有賣山裡紅的,咬一口特別酸,可是還要接著吃。當年小孩子們牙齒保健都沒有,吃過酸酸的山裡紅後,牙齒變得很敏感,不能馬上咀嚼食物,我們叫「牙都倒了」,需要等一段時間才能恢復。
山楂只有秋天才有的賣,家裡會多買一些,做成山楂醬,存起來冬天吃。用刀把山楂切開,挑去山楂的核,放少許水小火煮爛,再加入大量的糖,因為山楂本身有果膠,加糖攪勻以後放涼,山楂醬就完成了。當年沒有冰箱,北京的冬天很冷,山楂醬裝進瓶子裡,放在窗外的「天然」冰箱裡過冬。放學回家後,在取暖爐的爐台上烤饅頭或窩頭片,再塗上山楂醬,吃後讓人覺得開心舒適、滿足食欲。
每年冬天臨近春節,琉璃廠都有「廠甸」,現在叫「廟會」,那是一年中孩子們最開心的日子。廠甸裡有各種各樣的小吃:關東糖、驢打滾、豌豆黃、豆麵酥糖等,最喜歡的是冰糖葫蘆。攤販都有一個用稻草紮緊五六寸粗、一人高的草柱,上面插著剛剛做好的冰糖葫蘆。
只見攤主熟練地把一個個山楂串在竹籤上,旁邊有個煤爐,上面有一個扁平的鐵鍋,裡邊有燒化的冰糖;攤主把山楂串放在糖汁裡沾一下,放在旁邊的石板上晾涼,一串冰糖葫蘆就做好了,紅通通、亮晶晶、晶瑩剔透,煞是好看,一邊看一邊流口水。買一串咬一口,冰糖是脆的,在嘴裡與山楂混合在一起,調和了山楂的酸味,酸甜適度,觸動著舌頭上的味蕾,生津止渴,回味無窮。
一年之中沒有新鮮山楂的時候,還是可以品嘗到山楂的滋味。琉璃廠的信遠齋就長年有山楂糕,是用山楂去核煮爛,加上大量的糖過濾,再加上魚膠粉,用文火熬製而成像果凍一樣,酸甜可口。一片山楂糕大約一公分厚、四公分寬、十公分長,當年是一毛五分錢,我需要存幾天零花錢才能解一次饞。
另外市場上還有晾的比較乾的金糕條、果丹皮和山楂片。果丹皮只有幾分錢,味道和口感比山楂糕差太多了;而金糕條是北京果脯的成分之一,價格比較貴。
小時候還經常去西琉璃廠的中藥舖,買三分錢一粒的山楂丸吃。山楂丸裝在一個臘丸裡,吃時用手一捏,臘丸打開,把藥丸放在嘴裡,慢慢品嘗,酸甜微苦,以山楂味為主,略帶中藥味,有一種深厚和濃郁的滋味,也體驗到了藥丸的層次感,口舌潤濡,十分享受。只是吃了山楂丸之後,就更餓啦。
成年後進入中醫醫院學習,對山楂有進一步了解,明白山楂的藥用功效。山楂的藥用在唐宋時期就有記載;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將山楂分為南北兩種,其樹形、花葉皆相同,僅果實大小之分,大者可食不入藥,小者入藥也可食。依李時珍的論述,小者為野(南)山楂,大者為(北)山楂或山裡紅。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入胃、肝、脾經,具有消食化滯、活血化淤、收殮止痢、軟堅消積的功能,常用於飲食積滯、胸隔痞滿、血瘀閉經等。現代研究發現山楂含具有顯著擴張血管及降低血壓、增強心肌、抗心律不整、調降血脂與膽固醇和軟化血管的作用。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