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南韓執政黨12人跑票 彈劾尹錫悅成功 憲法法院180天內裁決

美成年人肥胖率10年來首下降 學者疑暫時現象

安江油菜園(上)

我的家在安江油菜園,我的童年和少年就是在油菜園度過的。當今,解放初期在油菜園生活過的老人,也許還記得那條充滿人間煙火的小街。

油菜園,是湘西一個邊遠小鎮安江的一條街,只因為沈從文「邊城」裡的沅水走向了世界,被沅水環繞的安江也被文化人驕傲地稱為邊城。五、六○年代初,這個邊城小鎮只有五萬多人,至今也只有八萬人。我在安江楓樹坪的黔陽一中念書時,記得小城有十條街,但老百姓並不叫一街、二街、三街……,而傳統習慣都叫正街、上馬路、下馬路、兩路口、油菜園、前衛門、後衛門、大沙坪。

油菜園屬七街,大家也不叫七街,習慣叫做「油菜園街」。我大哥抗美援朝時,我家的通信落款地址就是寫「安江油菜園街」和門牌號。後來的幾十年,按上面要求,要寫正規的通訊地址了,那就是七街。但又後來,我回了一趟家,不知何因,年輕人又把七街的老名「油菜園街」叫回來了。

其實,我有不少同學都是郊區菜農,他們也從沒有見過大片的油菜花開,怎麼要叫油菜園街呢?有前輩人說是源於民國初期。一條小小街的街名,改過來換過去,也許是油菜園的花名好聽又吉利,百姓自然喜歡叫油菜園街。

我曾聽到當地中山園有一位留著白鬍鬚的老菜農笑說:「那是從前的從前,小街是一大片油菜園地,油菜園傳說有一個美麗的故事……。」到底是什麼故事?菜農甜甜地笑了,說:「 油菜花開,姑娘們談愛的故事。」於是,油菜園街名之謎,還是一個歷史之謎。

油菜園街很小,是從上馬路的十字路口,也就是當年正街的老百貨公司起步,沿著沅水河畔,到國營木材公司,一條不到近五百米長、四米寬或兩米多寬交錯的蚯蚓路小街,如果不是彎曲障礙,可以一眼望到頭。

街小卻熱鬧不凡。五○年代中期我念小學,放學後,我和小夥伴們在屋門前玩打玻璃彈彈、拔香棍、拍紙畫片、滾鐵環;女孩子們捉貓貓、踢毽子、跳繩;爺爺奶奶們站在屋門前閒聊看熱鬧。

油菜園那狹窄的路面,也是民國時期的老路,從頭到尾,是殘缺的青石板和爛沙泥。遇到雨天,行人踩著鬆動的石板,發出嘰呱嘰呱的節奏聲在小街裡迴盪,有的還從石板下濺出一股泥水,不小心灑向正路過的行人,一聲驚喜的笑語添增了相互的和諧。

沿街只有百多戶人家,住著舊式的木板灰瓦平房,偶有幾家騎樓的風韻,點綴著小街古色古香的景致。也有不少是兩層屋高的木板樓,樓上圍有一條長長的木欄走廊,住家人可以擺凳坐著喝茶歇涼,也可以依欄閒聊,觀光小街的人流。

小街上只有兩家賣油鹽醬醋、菸酒草紙的雜貨舖子,裡面有一米多長、齊腰高的條形櫃台,桐油油得亮光光;一間小屋太小,沒有店小二,只有站在櫃台旁等客的主人。街中還有一家較大的個體聯合飲食店,賣紅薯粉、米豆腐、麵條、包子、饅頭、發糕,一鍋接一鍋冒出的蒸氣,微風裡化為濃濃淡淡的霧靄,詩畫般在出出進進的食客身影中飄繞。

門前不遠處的一家油炸粑粑店,從早到晚,蔥油香了半條街。街道上有來來回回、接而不息的各種挑擔生意人:搖著波浪鼓賣針線衣扣子,晃著銅片叮叮噹噹響、賣米打糖和捏糖人的都來了,還有那「磨剪子勒,戧菜刀……」也擠進小街的一片熱鬧。

早晚更有鄰郊的菜農挑著菜擔在各家門口叫賣。在通往沅河的好幾條桔林菜園小路上,住家人挑著水桶,忙於把廚房裡的水缸挑滿。直到夕陽落幕,雞鴨狗貓進了籠,家家戶戶柴灶裡的炊煙方迎來小城寧靜的夜晚。萬字窗格裡開始露出微弱的煤油或桐油燈光,透過窗戶朦朧的油紙,晃動著歡欣的人影,傳出陣陣細語笑聲,小街溢滿了住戶人家的溫馨。

小而熱鬧的油菜園街,是在名氣很大的邊城安江鎮中的一條小街。而安江的城邊就有聞名世界的雪峰山:在美國國家檔案館的原始視頻中就載有「雪峰山會戰」地點,美國世界歷史的軍事地圖上,也標有中國抗日戰爭的雪峰山。安江沅水之濱的關聖宮,是一九四五年雪峰會戰司令部,還有中山公園的臨時飛機場、山岩灣軍事油庫、溪邊村的美軍飛虎隊醫院等等;油菜園街的東面,有袁隆平雜交水稻的發源之地的安江農校;小街的西面,有七千四百多年前的神龍氏高廟遺址。安江以擁有世界聞名的抗戰文化、稻都文化、高廟文化三大名片,以及她的飛速發展,登上了湖南省的美麗鄉鎮榜,被國家評為全國重點鎮之一。

小而不小的油菜園街,在歷史的風雨裡,留下了許多平凡又不平凡的故事。

曾聽我還健在的九十八歲姊夫孟慶高述說,一九四九年十月三號,油菜園小街上突然出現一個打鑼人在喊話:「 各位百姓,聽到槍炮聲不要害怕,是我們軍人在搞訓練。」沒多久,從遠方傳來幾聲槍響,幾枚炮彈聲,小街頓時動盪起來了。

那是解放軍一個先頭小分隊,渡過沅水,解放了安江。幾天後,在我家後門的的沅水河畔,出現了一座用渡船相連的水上浮橋,原來是船民為解放軍大部隊過河架起的浮橋。那時,我常與夥伴們跑到浮橋上玩,走在船上晃晃蕩蕩,高興之極,有大人趕我們下船,說大部隊又要來了。

就是那幾天,十六歲的大哥參加了解放軍。我大哥孫文聆分在一百四十師四百二十團文藝宣傳隊,解放軍的文藝宣傳部隊,駐扎在油菜園一家大戶叫「深園」的磚圍牆院子裡。我七歲多的妹妹經常跟著我大哥去宣傳隊玩,還在那裡吃飯,認識了很多十六歲入伍的姐姐,她們還帶妹妹去紗廠觀看部隊演出的話劇,也看到大哥登台演出。妹妹不想走了,想同軍人姐姐在一起,天天演戲。(上)

解放軍 觀光 袁隆平

上一則

活著就是幸福

下一則

華裔律師鐘宜珍首部小說「山東的女兒」改編家族史 獲紐時推薦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