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佛州議員批「中國大蒜吃不得」 林劍:吸血鬼才怕大蒜

喬州軍事基地艾森豪堡 今晨一度緊急封鎖

憶兒時喊火燭

黃昏時分,小區忽然傳來敲竹筒的聲響,「駁駁駁,駁駁駁」,聲聲入耳。

起初我還以為是賣糖粥的擔子光顧呢!「駁駁駁,賣糖粥」,童年時代,那熟悉的敲擊聲和叫賣聲,是常常聽到的,那香甜的桂花糖粥的滋味,似乎至今還留在口中。可是緊接著傳來的並非「賣糖粥」,而是「年關臨近,火燭小心」的呼喊,一陣高過一陣。

啊,真是新鮮事兒,都什麼時代了,還用原始的敲竹筒「喊火燭」。

回憶將我帶到八十多年前。我的童年,是在江畔某小鎮度過的。上世紀四○年代,鎮上界河北岸,有一座歷史悠久的關帝廟,還記得,大門上用赭紅色油漆刷著一付楹聯:「單刀敵萬人/一燭光千古」,是稱頌揮舞青龍偃月刀的「關老爺」,威武勇猛,所向無敵。

廟祝是位孤老,他以此廟堂為安身立命之地,一年到頭,全靠香客施捨,以及大殿上留下的貢品苦苦度日。每年到了寒冬臘月、年終歲尾,老漢總是不請自薦地擔當小鎮「喊火燭」差事。

那是抗日戰爭年代,盤踞在城鎮據點的日本鬼子和汪偽軍,經常四出清鄉掃蕩,實施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弄得人心惶惶,民不聊生。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地方上盜賊四起,為非作歹,夜間更令人膽戰心驚。年終歲尾,這位孤老每晚沿街敲竹筒「喊火燭」,給鎮上幾百戶人家敲敲警鐘鍾提個醒,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情,得到地方上民眾的贊許。

「年關臨近,火燭小心,水缸挑挑滿,烘缸挪挪遠。居家過日子,安全最重要,前門關關緊,後門閂閂牢。屋上瓦片響,不要以為貓兒老鼠,要起床瞧瞧……。」老人那宏亮而略帶沙啞的嗓音,伴隨「篤篤篤」竹筒敲擊聲,由遠而近,真是聲聲入耳,句句驚心!

我們這些剛剛吃飽晚飯的毛孩子,聽到老人的叫喊聲,猶如來了「動員令」,紛紛走出家門,跟在他後面湊熱鬧,從東街走到西街,從南街走到北街,一路上不斷有孩子加入這個稀稀拉拉的隊伍,像滾雪球似地越跟越多,浩浩蕩蕩,好鬧猛啊!老人叫喊一句,孩子們跟一句,嘻嘻哈哈,吱吱喳。孩子們稱呼他「喊火燭爺爺」。

到了來年正月初五那天早晨,店家開門營業,喊火燭老人挨家挨戶登門拜訪,報以「恭喜發財」、「諸事順遂」、「生意興隆」、「財福進門」等諸多祝福,那吉祥如意的話語暖人心,商店老闆、各戶主人則笑臉相迎,總要施捨一些:或給兩三毛錢,或給一兩升米,或給一大把糕團、饅頭什麼的。老爺爺從來不嫌少爭多,一概笑納,對他來說,不無少補,也是應得的一份報酬,受之無愧也。

風雲變幻,物換星移,一晃八十多年過去了,歲月匆匆,往事悠悠。如今信息氾濫時代,廣播、電視、互聯網、微博微信什麼的,大眾傳媒體現代化、便捷化,防火防盜廣為宣教,一呼百應,效力宏大,再也不用藉「喊火燭」這個「老掉牙」的方式,提醒街坊防火防盜了。然而,年已九旬的我,每到年終歲尾的黃昏,昔日喊火燭老人那高吭悠揚的嗓音,似乎還在耳邊繚繞,餘音不絕,耐人回味。

微信 微博 日本

上一則

活著就是幸福

下一則

華裔律師鐘宜珍首部小說「山東的女兒」改編家族史 獲紐時推薦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