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會「邊境沙皇」 亞當斯:紐約市不會庇護有暴力犯罪紀錄無證客

國民兵任務完成 下周撤離紐約市無證客庇護所

黃河鐵橋和羊皮筏

幾年前,我們老倆口和妹妹、妹夫一起到了蘭州,黃河上的鐵橋和羊皮筏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

據橋邊的石碑記載,這條橋歷史悠久,最早開建在明洪武五年(公元一三七二年)。清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年),政府聘請美、德人士設計和技術指導,中國工匠施工建造,建起了長兩百三十三點三三米、寬八點三六米的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它是五千多公里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梁,因而被稱為「天下黃河第一橋」。一九二八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名為「中山橋」(見圖)。

中山橋是一座步行橋,五孔五拱。過橋到黃河北岸,站在橋邊瞭望,對面白塔山上廟宇莊嚴,寶塔直插九霄,黃河水奔騰東去,不捨晝夜,水色不黃,這裡離黃土高原還有相當距離。

蘭州黃河鐵橋是中國近代史上蘭州市、甘肅省乃至整個西北地區,第一座引進外國技術建造的橋梁,在中國建築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它體現了中國近代史上洋務運動時期建築藝術的風格、流派和特徵。它現在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也是蘭州的一張城市名片,蘭州民眾對它有著很深的感情。

黃河大橋下面有一個小碼頭,是供遊人乘坐羊皮筏子的,我們也過去見識一下。有幾個羊皮筏子豎在岸上,一個筏子由十三個羊皮囊組成,羊皮囊就是一個全羊剔去內臟後充氣而成,依稀還能看到頭和四肢的形狀。這種筏子體積小、重量輕、結構簡單、攜帶方便,一個人背起來就走了。

羊皮筏子小而輕,吃水淺,十分適宜在黃河航行。擺渡時皮筏順流而下,返回時,則由筏客扛於肩頭,步行回到上游,故有「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之說。羊皮筏子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以皮筏為渡由來已久,「後漢書」、「水經注」都有記載,自漢唐以來,上自青海,下至山東,黃河沿岸使用皮筏,經久不衰。

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裡,羊皮筏子一直是黃河沿岸居民和商販的主要交通工具,它們不僅用於日常出行,也用於運輸貨物和農產品。由於其輕便、靈活的特點,羊皮筏子在黃河上的航行速度非常快,不怕擱淺,不畏急流和漩渦,能神妙地繞過暗礁和淺灘,因此被稱為「水上飛」。

五○年代之前,在鐵路尚未開通、公路交通又不便利的黃河上游地區,皮筏一直是重要的運輸工具。抗戰時期,蘭州一筏客用羊皮筏子從四川廣元運輸汽油到重慶,這個轟動山城的故事,成為蘭州百姓的美談,並以「羊皮筏子賽軍艦」美譽而載入史冊。

著名記者范長江在「中國的西北角」一書中,詳細記載了他在二十世紀三○年代乘坐皮筏子,由蘭州前往內蒙古採訪的樂趣和見聞。如今,皮筏子主要用於由郊區往市區送運瓜果蔬菜,渡送兩岸行人等。

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閒漂蕩,遠遠望去,就像一葉扁舟,人筏混為一體,隨波逐流;近看則見緊貼水面的皮袋筏顛簸而行,有驚無險,極富刺激。羊皮筏子代表著堅韌、勇氣和智慧,它是人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見證,是蘭州民俗文化的遺產,也已成為蘭州黃河上旅遊觀光的一大亮點。

觀光 甘肅

上一則

活著就是幸福

下一則

華裔律師鐘宜珍首部小說「山東的女兒」改編家族史 獲紐時推薦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