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高升話年糕
過年吃年糕,是取年年高升的吉祥口彩,小時候我家吃年夜飯時,母親一定會煎年糕當飯後甜點;母親端上年糕時,口中必定喊道「年年高升」。大年初一,母親會把前一晚煎好的年糕放入電鍋裡蒸熱給我們當早餐,一面吃,我們也跟著母親說年年高升。
母親在中學教書,一放寒假,她就開始辦年貨,除了醃臘肉、灌香腸,做年糕更是一年中的大事。數十年前,沒有賣糯米粉,在鄉下做年糕要去磨坊買糯米粉糰,我家多半買來糯米,付錢請磨坊磨;通常都是年輕力壯的叔叔揹著糯米到七堵火車站前面的磨坊去磨米漿。
我在家中排行老大,大人出門辦事總會帶著我當小幫手,所以我年年陪著叔叔去磨米漿。記憶中,磨坊中的那台石磨很巨大,高度約到大人的肩膀,直徑起碼有六、七十公分寬。上小學時,我每天都從磨坊前經過,常看到石磨閒閒地立在院中一角;快過年時,它可就從早忙到晚。後來才知道,平時它也沒閒著,原來天還未亮時,店家就推著它磨豆漿,等我們上學時,豆漿早就送到早餐店了。
磨坊老闆一面推著石磨、一面加水磨糯米,磨出的米漿注入麵粉袋中,一袋糯米磨出兩大袋米漿,叔叔再雇人挑回家。從火車站前挑過天橋,再走過一大段田間小路才到我們住的明德山莊。那時我跟在旁邊,看著布袋中滲出的漿汁一路滴到家門口,心中想著美味的年糕,忍不住垂涎三尺。
到家後,爸爸會抬出一條長凳放在前院,把兩袋米漿綁在凳上,甚至搬來兩塊磚頭壓在布袋上,讓多餘的水分早點瀝乾,直到變成一個大麵糰。母親做年糕要先熬糖水,加黃砂糖水的做成黃年糕,白砂糖的做成白年糕,有的加上去核紅棗或泡軟的紅豆,做紅棗年糕或紅豆年糕。
每年過年時,母親總要蒸上好幾籠年糕,舊時代的竹編蒸籠大且深,起碼要蒸上大半天,蒸出來的年糕又厚又大。當年蒸年糕是一件大事,母親一早起來做年糕,往往要蒸到半夜三更。母親蒸那麼多年糕,是因為過年期間除了自家吃,還用來待客,而且至少要吃到元宵節,另外她還要切幾大塊分送街坊鄰居。
剛蒸出來的年糕又軟又Q,非常好吃,涼了之後就變硬了,非得切片煎來吃。煎年糕可用熱油煎得香香脆脆,但最好是裹上麵糊煎,麵糊裡加雞蛋,再加一點糖,這樣煎出來的年糕,比較酥軟Q糯又不黏牙。
自從超市販賣糯米粉後,做年糕來就方便多了,除了傳統年糕,後來也流行烤年糕。烤年糕是依照做蛋糕的方法,加牛油雞蛋及發泡粉,烤出來的年糕吃起來更鬆軟香糯,而且冷了之後不會變硬。
如今各大糕餅店甚至超市都有賣各種口味的年糕,但我懷念陪叔叔磨米漿,以及陪母親蒸年糕的日子,總覺得以前那樣的生活,凡事全家同心協力一起做,才像在認真過日子。七堵後來建成了調車場,發展飛快,數年前回去訪友,我已搞不清楚方向,不知那家磨坊是否還存在?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