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才被白宮警告…美駐日大使不想封口 再發文酸中國

研究:塑膠微波加熱 釋出大量塑膠微粒恐害健康

卡梅爾小鎮

去過無數個小鎮,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位在加州的卡梅爾市(Carmel)。卡梅爾原本為市,但我寧願稱其為鎮;之所以稱其為小鎮,因人口在二○一○年時僅有三千七百二十二人,面積只有一點零八平方公里,街道也僅有數得著的十四條。

主街海洋大街的古典氣息最為濃厚,地標性建築物卡梅爾使命大教堂矗立於此,大教堂曾接待過數位國王、總統與政要;有成千上萬的新人於此舉辦過婚禮,得到上帝的祝福;無數節日慶典活動都在此舉行,可見大教堂被稱為聖殿、歷史遺址、博物館及小鎮起源,的確是實至名歸。

教堂的古樸典雅令人心儀,米黃色的石頭拱門濃縮著其歷經二百二十五年的風雨滄桑,又彰顯著人們對信仰的堅定與執著。教堂內陳列著一尊大理石棺,裡面長眠著的是法國神父朱尼佩羅.塞拉。他從一七七一年起便遠渡重洋到此傳教,並曾三次擔任過布道總部,其後任經過十五年的努力不懈,終於在一七九七年建造了這座大教堂,並將「加州傳教之父」塞拉安葬於此。一九六○年大教堂被授予「聖殿」稱號;二○一五年塞拉也被前來訪問的教皇佛朗西斯予以冊封,這也算是眾望所歸。

我們剛到大教堂時,正巧有一對新人在舉行婚禮,婚禮樸實無華、莊嚴肅穆,當牧師分別尋問新郎、新娘是否願意娶與嫁,我看到那一對新人眼中有真誠、羞澀,有滾動的淚花與因激動而微顫的手。是的,這就是傳說中信仰力量和淳樸愛情應有的表現方式。

卡梅爾小鎮是用鮮花烘托的美麗之鄉,無論是跨入居民住宅,走進大小餐館、酒店、圖書館,還是進入大精品店、服飾店、玩具店、食品店,都會發現自己永遠都被樹海、花卉、迥異不俗的浪漫情調環繞。

一九二六年建造的哈里森紀念圖書館的平台玻璃上,垂吊著紅綠相間的鮮花,台階兩旁擺放著藝術造型過的碧綠松樹、吊蘭、萬年青、肉類植物等;在一九二二年建立的糖果小屋前,栽滿深淺高矮的樹木與花卉。

建於一八九九年的麵包店,自始至終一直堅守著只賣麵包的職責,童話世界般的建築造型獨特,櫥窗裡展示的各式精品麵包與門外奇花異草相映成輝,令人很快就會產生品嘗、購買的衝動;就連居民別墅前院的拱門,也由許多花卉編織而成。

藝術感的濃烈亦可見於公園、街道的種種人物雕塑,與各種獨具匠心的花卉造型上。有的樹木被修剪成圓型、橢圓形、正方形;有的花卉沿著爬山虎一直盛開,攀沿到二樓的窗下。商店櫥窗裡的鞋襪、服裝、玩具、肥皂等日用品,也令人賞心悅目。餐廳內無不陳列著百年前的老照片或新油畫,花卉自然是餐桌上的必然點綴。

許多餐館門前都排起了二十至三十多人的長隊,我們等了四十五分鐘,才被手中電鈴提醒入廳。餐具古樸典雅,餐品細膩入微,品味鮮美超群,但價格卻很便宜,五人餐加小費才一百六十元,那還是個有名的餐館呢。我們入住的一家酒店也極有情調,住房內有樹皮做的鳥巢、火苗搖曳的火炕,服務大廳外有鮮花點綴的涼亭,與不可多見的各種多肉植物。

經多方打聽才得知,卡梅爾小鎮建鎮已有一百多年,早期居民有百分之六十為居家和做客藝術家,還有文人墨客、畫家、建築師等。曾經有作家與導演擔任過市長,國畫大師張大千也曾居住於此。

卡梅爾小鎮很有意思,走遍這裡的大街小巷,竟看不到門牌號、廣告、紅綠燈。經人指教才頓悟,原來建鎮的先驅者不想讓卡梅爾小鎮發展成為現代化的城市,希望它能永遠保持質樸無華,所以規定市內嚴禁出現廣告、霓虹燈、快餐店。

卡梅爾還實行了「四無」,即路口無紅綠燈,街道無路牌(路名被刻在木樁上),居民家無門牌號,家門口無郵箱,當地人要用「第幾棟房」、「什麼顏色」、「什麼柵欄」來詢問或表達住址,為了拿到郵件,他們情願赴郵政局自取。

也許正是因為卡梅爾鎮民具有崇尚上帝、追求理想、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等超前理念,才使得小鎮保持了美麗端莊、自然樸實。也因此無處栽柳柳成蔭,反倒使其聲名遠揚、遊客如織,並成為旅遊重鎮。

圖書館 加州 雕塑

上一則

環保抗議人士攻擊名畫 荷蘭法院判2個月徒刑

下一則

神祕藝術家班克西潛烏聲援 「廢墟塗鴉」7幅全曝光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