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說故事》如煙歲月

這張照片由於菲林不慎曝光,做成一個不錯的光暈效果,所以我命名為「如煙歲月」。後排右起第四人是我。
我於一九六一年畢業於廣州市第十一中學(南海中學)高中部,該年高考的錄取率不足百分之三十,很多品學兼優的同學都名落孫山。五○年代毛澤東曾經說過:「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知識青年)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十月十四日,我和二十多個自願下鄉的青年男女坐花尾渡,來到萬頃沙「國營珠江農場」。
萬頃沙位於番禺縣南端,是珠江支流的入海處,有大片的圍墾農田,有名的漁米之鄉。萬頃沙以五湧為中心,當時最南邊是十三湧。每兩條河湧之間叫做一個圍(大約要步行半小時穿越);每個圍都有千畝稻田,一望無垠、黃燦燦的成熟稻穀,波浪似地隨風起伏。
當年「珠江農場」接納了兩百多個廣州下鄉青年,共組成兩個學生隊。我們是最後一批,成員來自廣州市各中學的應屆高、初中畢業生及少量社會青年,年齡在十五歲到二十歲之間。
我們的宿舍建在曬穀場兩旁,是松木與竹子支架,泥巴與稻草糊成的牆壁、稻草覆蓋的屋頂,四面透風。男、女生宿舍分隔開左、右兩邊。每個房間內又簡陋地搭建兩排碌架床,入住八個人。
曬場後面是一個漁塘,水面上架著一排茅房,出恭的時候,很多草魚在下面等著搶吃糞便,蔚為奇觀,我們戲稱「中央文史(聞屎)館」。
抵達農場的日子正值秋收農忙季節,當時的農活都是人手操作。每兩個人一組:女生每人分發一把帶鋸齒的鐮刀,彎腰割下的禾稻一把一把堆放地上;男生則拖著一個沉甸甸的木質禾桶跟隨其後。
禾桶用一塊竹笪圍住,留一個開口,在桶裡斜放一把木板;打禾者緊緊握住一把禾稻盡力打在木板上,成熟的稻穀就會嘩啦啦地掉入桶內。禾桶裝滿了之後,就把稻穀舀入一個麻袋,拉到田邊等待運輸組的成員用小艇運回曬穀場。
當時沒有手套,指頭打幾下禾後就爆裂,鮮血沿著指甲沁出來,唯有用膠布纏住繼續工作。每個小組之間還進行競賽,選出當天的標兵;質量檢查員拿著一個一平方尺的木框隨意拋在收割過的土地上,細數遺落田間的稻粒。
每天早上四時,隊長吹響哨子就要起床更衣,摸黑出發開工。忍著轆轆飢腸,工作到八時左右,炊事員送稀飯到田間才有機會小歇;一天十多個小時的強化勞動,到傍晚六時收工已經是筋疲力盡。
第二年,我投考了「華南農學院」的四年制函授課程,兩年後被調往「試驗站」,這張照片應該是我離開學生隊前拍攝的。本來打算一輩子獻身農村的社會主義建設,後來輾轉來到美國,我現在的住處以前就是稻田,算是與稻米有緣了。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