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我達達的馬蹄」成絕響…詩人鄭愁予傳辭世 享耆壽91歲

初選投票日開跑 布碌崙逾百人投票 永援聖母殿華裔選民最多

星星點點的小悲憫

聽新聞
test
0:00 /0:00

喜歡看探案小說的人大概對John Grisham、Michael Connely,或Dennis Lehane都不陌生,我更偏愛波城出生長大的Dennis Lehane,因為他的小說裡不時出現本地人才知道的軼事典故。

他曾經兩三句話輕描淡寫出對本地兩所知名女校的點評,我早忘了是哪本書,什麼故事,卻記得他説兩所學校都受老錢家庭的鍾愛,他們把有腦子的女兒送進W校,其他的就進了N校。這說法讓我忍俊不禁,想起某男校的學生對W校的評語:和W校的女生出去約會,記得帶數學作業一起寫。

在另一本書中,他提到了波城僅存的貨櫃屋區。我經常開車經過,卻從來不知道林子裡的河邊還藏著這麼一個地方。後來每次經過,都能在腦子裡勾勒出蘇聯來的黑幫分子,把作案手槍扔進河裡的畫面。

波城早期各個鄰里之間有明顯的區域畫分,也有各自習慣聚集的食肆酒吧,這些食肆酒吧於一般讀者不過就是一個名字,於波城讀者,卻是一個又一個逝去的歷史背景。比如當書裡提到女主去Jacob Wirth喝酒,我不但知道酒吧在哪裡,還知道他們有個鋼琴師在哪裡彈奏流行曲,整個酒吧裡的客人即興大合唱,是附近醫院工作人員下班後與朋友聚會紓壓的好去處,不過最終還是走入歷史。

Dennis Lehane於2023年的Small Mercies,是一本以真實事件為背景的小說,而且政策仍然餘波蕩漾,直接影響了我們對孩子就學的選擇。

為了消除種族隔離,1974年聯邦法院的麻州地方法庭裁定並強制執行,用校車把黑人區學生送到白人區學校就讀。這一決策引發一連串的抗爭與衝突,這樣粗暴的做法掩飾了根本的問題,即政策長期系統性的資源分配不均。

為什麼波城早期鄰里的區域畫分「黑白」分明?大蕭條後,為了讓普通人也有房子住,制定的國家房屋法(National Housing Act),以及二戰後安頓退伍軍人的GI Bill都成了推波助瀾的幫凶。這些都是用意良善的政策,幫助了許多人,但是也隱藏了一般人看不見的陰暗面,這些政策把黑人拒之門外,並把白人與黑人分配到不同的住宅區,等同加強隔離,白人聚集區的公立學校當然沒有黑人學生。

家有學齡小孩的父母都知道,學校扮演著凝聚社區的重要角色,而且孩子的教育不只在學校的課堂裡,更有整個社區與居家環境的影響。所以波城公立學校的Busing政策一直有許多爭議,強制把孩子們隨機分配到離家幾哩外的學校,絕對破壞了整個社區的凝聚。那些弱勢孩子下課後回到自己的社區,仍然不免受到不良影響。Busing的好處還不明顯,破壞性卻顯而易見。立意良好的初心,沒有妥善的政策支持,難怪爭議不斷。

小說的重要背景除了1974年的波城校巴危機,著墨最多的還是黑幫大魔頭Whitey Bulger掌控下的南波城(Southie)。Bulger在波城開庭的第一天,我先生恰好在法院附近,只看見裡三層外三層的新聞採訪車。在這裡,這不只是新聞事件,是多少家庭的夢魘與失去的親人冤靈難解。

Bulger的罪大惡極與受迫害小市民星星點點的小悲憫,成了故事裡交織的人性。虛構的小說,寫的卻是真實的人生。(寄自麻薩諸塞州)

公立學校 大蕭條 麻州

上一則

一直要等到水獺抓得到很多魚的時候

下一則

耳朵橡皮擦、情緒急救包…美術館「梵谷」周邊挨批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