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館
這個周末抽空去法拉盛圖書館參加一位文友的新書發布會。法拉盛圖書館是紐約一個小小的文學中心,很多華文活動都在這裡舉辦,包括作家們的新書發布會,各種作協組織的文學講座,乃至更大規模的法拉盛詩歌節等等。因為疫情,實體文學活動中止了將近三年,如今開始漸漸地恢復。
新書發布會後,我帶著新來紐約的文友上圖書館三樓看看。三樓主要是中文藏書,包括各類中文報紙和文學雜誌。這位朋友在國內時原是《北京文學》的詩歌編輯,如今在書架上看到《收穫》《花城》等刊物,驚訝不已,忙著拍照傳給國內的朋友看。
我們又瀏覽書架上的各類書籍,驚喜看到好幾位認識的文友作家的大作陳列其上。因為這些陳列在圖書館書架上的書,以及周邊安靜閱讀的人,讓我們感到欣慰,文學還是有價值和作用的。
法拉盛圖書館位於鬧市之中,正門就對著兩條大馬路匯合而夾出來的一個三角箭頭地帶,不遠處就是長島鐵路橋,而路邊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形形色色的攤販和喧鬧紛雜的市聲。圖書館,就像這個社區的靈魂,讓法拉盛更具一些迷人的力量,在鬧市之中,如一塊磁鐵般吸引著那些對文字、對閱讀、對資訊、知識乃至智慧依然有著樸素和執著追求的人們,也如一根定海神針,提醒和安撫我們這紛亂的世界還是可以放得下一些書架和書的。
在圖書館逗留過,我們去附近的上海豫園吃飯。雖然下午五點不到,飯館裡卻幾乎客滿。天氣漸暖,外面長椅上也有人捧著一兩份生煎饅頭之類的上海小吃大開吃戒。這個2016年才開的上海飯館,疫情之前就做得聲譽鵲起,引得很多老外按圖索驥地從曼哈頓跑來光顧。此店有一優惠:只要消費超過十元,就贈送一客六粒小籠包或者兩片北京片皮鴨。這大概也是吸引許多食客趨之若鶩的原因之一。
我們兩個中年人,只點了幾樣清淡食物,四喜烤麩、馬蘭頭、毛豆百葉、拍黃瓜和上海菜飯等,再加上贈送的小籠包,卻也是滿滿一小桌子。吃喝一個多小時,也只能消滅掉一半,另一半打包帶回。
回程路上心想,這疫情是漸漸過去了,圖書館和飯館裡的人群是提振人心的景象。疫情之中,最受其累的就是餐飲業。雖然圖書館很重要、靈魂很重要,但是對普羅大眾來說,填飽腸胃更是第一需求。
若說疫情後個人生活方式的另外一個大變化,應該就是常去健身館了。事實上,去法拉盛的這一天,我早上還提前去了健身館,完成這一天的鍛鍊任務。疫情三年在家,居然也懶出了、胖出了一點小毛病。去年夏天終於可以安心去健身館後,我就決心要把這失去的鍛鍊時間給補回來。
對於一個人來說,除了靈魂有趣之外,健康的體魄更是一切的基礎。常去的這家健身館不貴,一個月只要二十美元。我的要求也不高,大多時間是在跑步機上快走慢跑幾十分鐘,偶爾也做一點力量訓練。有一個星期休假,我每天去健身館跑步,一位老人家還問我是不是在練習馬拉松。我哈哈一笑,跟老人家說「我倒是想呢!」
這麼一算,疫情之後,日常生活裡最重要的場所竟然是圖書館、飯館和健身館這三館了。有閒了,第一個要去圖書館;有錢時,不妨時不時去去飯館;有閒又有錢,則可以常常去健身館運動鍛鍊。如此這般,靈魂、腸胃和體魄都能得到滋養。人生有此三館,夫復何求呢?
(寄自紐約)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