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青春的密語
高中的時候,有一天在課間聽到同學傳唱〈再別康橋〉,聲音高亢清亮,歌詞的意境浪漫詩情,在那個青澀的年華,深陷在升學主義氛圍下的我,不知人間竟有如此天籟,那是我第一次聽到校園民歌。
後來上了大學,又聽到〈蘭花草〉和〈忘了我是誰〉。〈蘭花草〉中的「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時過,蘭花卻依然,苞也無一個?」唱詞中,企盼開花的殷切之心,像是少女在等待心上人的出現;而〈忘了我是誰〉中的「不看你的眼,不看你的眉,看的時候心裡跳,看過以後眼淚垂……不看你也愛上你,忘了我是誰」,難道這就是戀愛的感覺?
〈蘭花草〉是胡適先生作詞,〈忘了我是誰〉的歌詞為李敖所寫,大師們的細膩情感令我驚訝。大師們也都年輕過吧。
大學畢業之後,我開始吟唱〈浮雲遊子〉和〈就要揮別〉。肩負起自己的背包,與另一半開始我們的築夢之旅,「踏著快捷的腳步,不知道什麼是天涯,不知道什麼叫離愁」,當年背著行囊遠征美國時,父母到機場為我送行,我心裡雖然萬分不捨,腳步卻出奇地輕快,當時的我是帶著滿滿好奇和無限的嚮往來到新大陸。年輕的時候真的不知道什麼是離愁,只想迫不及待地「背起那希望的行囊,迎向遠方」,「不是流浪,是去追尋」。
出國時,行囊中和大同電鍋一起帶上的是珍藏的校園民歌卡式錄音帶,但是來美之後,忙著學習、工作、適應新環境,漸漸地沒有時間再聽這些歌了。電鍋倒是常常使用。
歲月匆匆,當我在柴米油鹽中打轉暫緩,孩子們也都長大了,有時間再來整理回顧這些錄音帶的時候,發現當年珍藏的歌曲,依然深獲我心。細數行囊中的錄音帶有充滿家國情懷的,有歌詠長江黃河和塞上風光的,譬如〈龍的傳人〉〈天水流長〉〈中華之愛〉〈變色的長城〉〈古月照今塵〉;也有針對當時台灣社會逐漸走向高度都市化,引發對於純樸自然的田園生活,產生嚮往情懷的歌曲,譬如〈歸去來兮〉〈漁唱〉〈曠野寄情〉;更有訴說遊子思鄉的〈少年中國〉和禮讚寶島台灣的〈美麗島〉。這些曾經讓年輕的我們唱得熱血沸騰的歌,都在我們這一代人的心裡烙下深刻的印痕,而我們就是帶著這些歌曲走遍天涯的。多年之後,我也才漸漸明白,這些民歌不只裝在我的行囊中,也已經裝進我的腦海裡。
校園民歌是我們青春溫柔的記憶,它們美麗純淨,情感真摯,多少年沒唱,以為忘記了,其實沒有。那些歌曲、人物、事件,都一直存在於我們的記憶中,縈繞在我們的心田裡。有一位朋友說得好:「只要翻開這些歌來聽,瞬間就回到青春。」可不是?八○年代的校園民歌就是我們這一代人通往青春的通關密語。(寄自馬里蘭州)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