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瘟疫的雙重倖存者
吳爾芙的小說《達洛維夫人》(Mrs. Dalloway, 1925)是二十世紀現代主義、女性主義經典代表作之一,《時代週刊》將其評選為「百部最佳英語小說」之一,影響世界文化深遠。
小說設定在1923年6月的某一天,是一戰的五年之後,也是西班牙流感(1918-1920)結束後第三年。疫情間重讀這部小說,對照她的日記、書信和《論疾病》(On Being Ill, 1925)等作品,方才理解達洛維夫人得了「influenza」,並非普通感冒,而是致命的傳染病。
經過這兩年的疫情,我們都瞭解到染疫的後遺症包括:認知功能障礙、嗅覺味覺失靈、神經刺痛等症狀。感染者有數星期甚至數年的殘留症狀。事實上,吳爾芙的母親死於流感,吳爾芙本身亦數次嚴重地染上流感,使心臟和牙齒受損。她幾度精神崩潰,最終走上自殺之途,不能不說與當時疫情、戰亂環境息息相關。
有了這樣的認識,更能體會吳爾芙和其小說人物所經歷的困境。小說開篇,描述著達洛維夫人大病初癒,走在倫敦街頭欣喜萬分。試想,她是戰爭與瘟疫的雙重倖存者,或許,她才剛恢復了嗅覺感知,在花店裡雀躍地回憶起少女時期的鄉居生活——那段與友朋相知、相惜的熱鬧歲月,難怪興致出奇地高昂!
此作借鑑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中時空背景為一日的手法。不過,吳爾芙並沒有像喬伊斯那樣沿用希臘神話,而是描述普通倫敦人一天的生活。《達洛維夫人》以鐘面的十二個時辰,作為小說的結構,即達洛維夫人的日程安排:
為了晚宴,她上午九點出門買花。十一點鐘,彼得來家敘舊。下午一點半到二點半,布魯頓夫人和理查德(達洛維先生)共進午餐,暢談國是。大約三點,達洛維先生回家送花。六點,士兵自殺。七點前後,晚宴開始,達洛維夫人從賓客布雷德肖醫生口中,聽到士兵塞普提姆斯的自殺事件。
雖然這是女主人簡單的一天,五十多歲的她,累積了無數的生活點滴,回憶中,有她年輕的歲月,抱負與夢想。當下,有她成熟的待人接物的幹練。未婚時的女主角,美貌如花,思想上稍嫌保守,卻是感性的傾聽者,一方面被彼得和達洛維先生等菁英才俊追求著;另一方面,自己正對同性朋友薩莉混血外貌和瀟灑自如的個性著迷。婚後的她,成了達洛維夫人,周旋於達官貴人圈中,是丈夫的支柱,也是女兒教育的主導者。可以說,歷史流光,重現達洛維夫人之風華,短短一日,薈萃了女主人翁多采多姿的一生。
初次閱讀這部作品時,被那毫無間斷的意識流書寫方式所震懾,等慢慢讀懂之後,便為那獨特的人文景觀所吸引。吳爾芙創作這部作品時大約四十歲,已是文學界翹楚。小說原稱《時時刻刻》(The Hours),最後改名《達洛維夫人》,展現吳爾芙女性主義寫作雄心。小說力圖透過多元化和多層次敘述,將這位從夫姓、作為人妻的達洛維夫人,讓周圍的人「看見」,而不只是充當丈夫的附屬品。從泰晤士河畔望過去的皇宮、議會、公園、民宅,交織著車聲、飛機聲、響亮鐘聲,彷彿在戰後重新蛻變,象徵著女性走出家庭,獨立工作,尋求自由的新天地。
小說另一條主線為士兵賽普提姆斯,他為了愛國,放棄文學理想,奔赴戰場。戰後回國,因身心受到暴力創傷,無法融入社會。此次重讀小說時,也深入瞭解英國的醫療體系。彼時因沒有關於戰後精神疾病(shell-shocked)的研究,英國乃援用當時美國醫生的作法,認為精神病患會危及他人與自身安全時,需要隔離。另外,自殺在當時的英國算是違法行為,蓄意自殺者被看成罪犯,財產需充公,無法續留,倘若自殺未遂,還要接受法律制裁,這個法令直到1961年之後才取消。
中國貫以儒家道德思想來保護生命,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沒想到,英國用如此嚴苛的律法,管制個人生死自由。小說中,士兵的義籍妻子努力融入英國生活,她想要孩子,以便與重逢的丈夫共建新生活,滿腔愛意,讀來令人動容。無奈,士兵在病發時,曾經語無倫次說要殺了自己。
不知賽普提姆斯的幻覺是否也由於是染疫的後遺症?倘若醫生允許他在家靜養,用藥物治療,免去再度與妻子離散的苦痛,或許病情將有所改善。也或許,他們有了孩子,精神便有了寄託。
為國而戰,顯得威武光榮,生病則是一件令人羞恥的事,誰都不願面對。吳爾芙曾經感嘆,以小說的方式書寫疾病並不容易。但她認為,一個作家必須要寫出真實的自己,才能傳遞出他人真實的感受。
病了的士兵,成了威脅社會安定的恐怖分子,無論家屬如何哀求,醫生必須將他孤立。對士兵而言,這個國家似乎只在乎「奪取」他的生命,而不是關心他,因此,當醫院派人來接他時,他選擇逕自跳樓自殺,作為抗議。他的死,觸動了達洛維夫人思索自身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即便生活是如此「危險」,身體隨時可能被病毒侵襲、被戰爭剝奪,她決定積極面對未來,發揮個人作用,凝聚眾人。
當時的英國,前方戰火硝煙,後方瘟疫蔓延,總共將近六年多時間,人們宛如生活在黑暗的森林之中,無法過正常的日子。吳爾芙展現了女主角的強韌後勁,當外在世界靜止時,內在世界跌宕起伏。波瀾不驚的一天,卻因為達洛維夫人的體悟,得到昇華。
我們尚在疫情中,聚會仍是夢想,幸虧有吳爾芙對戰爭、對瘟疫的忠實書寫,我們得以在歷史重現的情境下,有所慰藉。生死無常,然而,人類豐碩的情感,終將戰勝一切。(寄自加州)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