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型失智症漸增 平均1.5年才確診
據健保署統計,去年因失智症就醫23.9萬人,其中以高齡者為大宗,不過有1.8萬人是未滿65歲的「年輕型失智症」,占失智就醫人口約7.7%,相當於每13名失智症就有1名不是老人。醫師提醒,年輕型失智症症狀與憂鬱症多重疊,包括情緒改變、注意力不集中等,恐因症狀出現,被迫提早離開職場,成為雙重打擊。
曾在台電任職黃先生,50多歲時陸續出現憂鬱、沒元氣,原以為是憂鬱症,只要60歲退休離開職場就會好轉,但他退休後,陸續走失、記憶力不佳,經就醫才確診年輕型失智症,他的太太為了照顧先生也跟著退休,但因為理解失智症,太太讓他維持打桌球習慣,直到黃先生70歲左右才退化到影響語言功能。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失智症近年有年輕化趨勢,相關原因多,包括空氣汙染被視為失智症危險因子;民眾對失智症識能提升,也讓民眾願意及早就醫、診斷,過去我國失智症診斷率約30%,近年已提升至50%。
常被誤認為憂鬱症
徐文俊表示,年輕型失智症於65歲前發病,相較老年型失智症,病程發展更快,初期大多有壓力大、睡眠障礙、憂鬱、焦慮等表現,常被誤認是憂鬱症,或是工作能力不佳,導致延誤就醫,平均耗費一年半才確診。
徐文俊說,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格外需要關注,在職場環境中,應協助年輕型失智症患者,他們通常是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柱,且失智症的病程不同於中風等其他疾病,是逐步退化的病症,企業可思考如何給予協助,重新設計他們可持續發揮長才的職位,不該因員工罹患失智症就將他們辭退。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