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中美防長「香會」上為何只握手不會談?中媒這樣解釋

想吐?專欄作家搶先體驗蘋果3499美元MR裝置 吐露這些感覺

乳癌術後運動 可降低副作用

癌友運動計畫要先諮詢醫師,並在專業人員指導訓練下進行,預防運動傷害。(圖:何宏胤提供)
癌友運動計畫要先諮詢醫師,並在專業人員指導訓練下進行,預防運動傷害。(圖:何宏胤提供)

女性乳癌有年輕化趨勢,患者不只要面對療程,還有切除腫瘤後的乳房重建,諸多挑戰容易讓人陷入憂鬱、沮喪的情緒中,心理壓力極大。

台灣癌症體適能訓練專家何宏胤表示,藉由長期運動可打造體內抗癌環境,提高身體免疫力、改善術後疼痛、傷口沾黏等問題,只要患者體能狀況許可,經醫師評估後,應該重啟運動生活。

治療期間 也應運動

癌友常因為身體疼痛、術後傷口、化療副作用與癌疲勞(癌因性疲憊症)等因素,擔心無法負荷運動。何宏胤說,適度運動很重要,許多研究證實,運動對癌後保健有很大助益,尤其是可以減緩治療副作用的不適,降低疲勞、鬱悶,但須經由專業人員指導訓練下,採正確姿勢才能讓效果加乘,並且預防運動傷害。

癌症體適能專家表示,伸展運動有助傷口復原,但動作訓練要在病友可以忍受的範圍。(圖...
癌症體適能專家表示,伸展運動有助傷口復原,但動作訓練要在病友可以忍受的範圍。(圖:何宏胤提供)

針對乳癌患者的運動訓練,何宏胤建議,宜循序漸進提升運動強度、次數,每周三至五次有氧運動與拉筋伸展,可提升心肺功能、柔軟度及功能性;每周二至三次重訓鍛鍊大肌群,強化肌肉組織與身體機能。每項運動都要注意節奏不要太快、動作不要太大。

術後運動 愈早愈好

乳癌術後,及早介入運動,可幫助維持關節活動度、消除腫脹症狀、增強肌力和心肺功能。何宏胤說,愈早開始進行運動愈好,術後最常見肌肉無力、手難舉起,建議多做有氧運動、阻力運動,來緩解關節疼痛和肌肉緊縮,進而提升身體自癒力。

乳癌病友運動有哪些禁忌及注意事項?何宏胤強調,乳房重建手術後,可能有上肢及肩膀不穩定等肌肉失衡,因此要避免胸部的推舉動作;藥物副作用可能引起周邊神經病變,導致平衡感失調,適合做太極拳、慢跑等低強度的運動。骨轉移的病人,則以瑜伽、散步、伸展操等低衝擊性的運動為主。

有氧運動:每周三至五天做中等強度的大肌肉群有氧運動,如走路、單車等,對於整體健康生活品質、情緒及功能性均有顯著改善。

阻力運動:每周二至三天做重訓和深蹲,或扶著椅子反覆由坐到站、再由站到坐,建議做至少一組,每組做8至12下,增加大肌群的強度,循序漸進、慢慢增加強度。

柔軟度:每周二至三天做伸展運動,如瑜伽或拉筋伸展操,對所有大肌群做靜態伸展或活動度訓練。可處理荷爾蒙治療、放療或手術後關節或肌肉的限制區域,藉由伸展運動有助傷口復原。

乳癌患者術後運動注意事項

1.選擇適合的運動類型,勿造成過度負擔。

2.採循序漸進方式,視身體及運動狀況調整強度、次數。

3.癌細胞轉移到骨頭,應避免高強度運動;有傷口或人工血管要避開游泳,以免感染。

4.患側有緊繃感、麻、痛等異常現象,回診時告知醫師並調整運動方式。

肌肉 關節 手術

上一則

藍鳥生科貝塔型地中海貧血基因療法 食藥局認臨床有效

下一則

女生淋浴別邊小便 醫曝「恐怖後果」:年紀越大越嚴重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