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歲婦上腹悶痛、血便 竟是「胃腸道基質腫瘤」釀禍

台灣一名72歲女士因長期上腹部悶痛、頭暈,合併血便症狀就診,發現近6公分大的胃腸道基質瘤,且膽囊全被結石塞滿。醫療團隊以機械手臂輔助的腹腔鏡手術,將部分胃切除及膽囊切除,縮短住院天數,病人於術後第9天即出院返家。
國泰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蔡欣恬表示,民眾對胃腸道基質瘤(GIST)相當陌生,常會有被診斷的詢問,這是否是胃癌?胃腸道基質瘤是一種消化系統的癌症,並不是胃癌,而是一種長在黏膜下的惡性肉瘤,可發生在胃腸道任何部位,也可能長在後腹腔。
蔡欣恬說,胃腸道基質瘤與胃癌的治療方式不同,胃腸道基質瘤屬於一種惡性肉瘤,其生長位置影響患者的期別。據統計顯示,胃腸道基質瘤可發生於各年齡層,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罹病原因尚不明,可能跟帶有特定基因突變的體質有關。
胃腸道基質瘤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常以胃不舒服、腹脹悶痛表現;隨著腫瘤漸漸長大壓迫到其他器官,造成胃出血、食欲不振等。蔡欣恬說,這位72歲女士在3年前就檢查出2公分大的胃黏膜下腫瘤,疑似胃腸道基質瘤,持續門診追蹤。近期出現多種症狀,進一步檢查發現腫瘤已接近6公分,決定手術切除。
蔡欣恬指出,胃腸道基質瘤的臨床標準治療是「手術完整切除腫瘤」,標靶治療為輔。若是已經有遠端轉移,或腫瘤原發位置屬於手術高度危險區域、腫瘤太大無法一次手術完整切除,可以先給予標靶治療,讓腫瘤變小後再進行手術,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提高整體平均存活率。
過去,胃腸道基質瘤的患者需接受超過15公分傷口的剖腹手術,達文西微創手術可進行更細緻的剝離及切除,同時處理胃部惡性腫瘤及膽結石,傷口小、減少感染與出血,大幅降低病人術後傷口疼痛感。
蔡欣恬提醒,胃腸道基質瘤早期幾乎沒有症狀,臨床表現也無特異性,常被當成壓力導致的消化不良,很容易被忽略,務必定期健康檢查。民眾如有腹部脹悶不適、惡心嘔吐、大便出血等,需多加留意,如果腫瘤超過2公分以上,就建議切除。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