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憂高利率和政府關門 道指跌逾370點

1死46傷 滿載高中生巴士 在紐約I-84公路翻車

陰囊現腫塊、走路就跑出來…78歲翁就醫 手術兩天出院

疝氣會依發生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稱呼,腹股溝疝氣是常見發生的類型。(Getty Images)
疝氣會依發生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稱呼,腹股溝疝氣是常見發生的類型。(Getty Images)

78歲榮民王先生到台灣榮總嘉義分院泌尿外科看診時,表示陰囊附近最近突然出現腫塊,主治醫師林佳達診斷為「疝氣」,立即安排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經過2天住院恢復,王老先生笑臉地出院。嘉榮醫院指出,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傷口小,術後疼痛感較低、住院天數短約1至3天。

「醫生,我那邊腫起來啦! 」王先生就醫時說,走路就會跑出來,用手揉一揉會覺得比較舒服,嘉榮泌尿外科醫師林佳達確認是疝氣,立刻動手術,2天就出院,沒特別後遺症。

林佳達解釋,疝氣治療通常以「手術」修補,但許多父母擔心嬰兒患者的年齡太小,不忍心讓小孩接受手術,但治療疝氣除外觀考量,最重要的就是為避免腸子從腹腔內滑出,無法縮回的「嵌頓性疝氣」,嚴重可能造成腸壞死、敗血症,甚至死亡。

林佳達指出,疝氣俗稱墜腸,是指腹腔內的腸子跑到腹腔外,最常見的就是腹股溝疝氣,觸診時可在腹股溝、即鼠蹊部處,摸到1團腫塊,肚子用力時會變大一些,平躺時多半會縮回去;發生則不分年齡,但最常見於嬰兒及老年人,分別有7%、8%的好發率,嬰幼兒主要是有先天性的疝氣袋凸出於腹腔外,而老年人形成疝氣的原因,就像是輪胎外胎使用太久磨破了,內胎跟著鼓出來,因此在治療上除須修平內胎(去除疝氣袋)外,還要加強外胎(腹壁補強術),避免復發。

林佳達提醒,小兒疝氣可能有先天性的特點,但成年人疝氣則可以「減少腹壓」來預防,呼籲民眾避免長期用力大便造成便祕,避免攝護腺肥大未治療導致須長期用力小便,或避免慢性咳嗽、長期搬舉重物等,減少腹部壓力上升的行為;大部分的疝氣可從外觀看出,患者也能察覺到自己腹股溝或陰囊處出現突出的腫塊,當站立及腹部用力時特別明顯,有時候患部會出現疼痛、或沉重感,當出現以上症狀,建議立即尋求醫師專業診斷及治療。

手術 便祕

上一則

醫師摔車破相 雷射不留疤

下一則

防農藥殘留 香蕉先洗再剝皮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