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川普擁佛奇合成照引熱議 2024總統大選AI參戰

底特律6歲男童家中玩槍 對1歲弟連開2槍

自認沒病卻被太太逼去就醫 專家:應提升對失智病識感

失智症專家提醒,若自覺或家人發現行為異常,應盡早就醫、確診,降低未來因失智症致死的風險。(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失智症專家提醒,若自覺或家人發現行為異常,應盡早就醫、確診,降低未來因失智症致死的風險。(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際失智症協會預估,2025年全球失智人口將達1.39億。台灣現約30萬名失智症患者,失智症除記憶問題,也可能有認知障礙、個性改變等,但許多人對失智症不了解,明明行為「怪怪的」,卻自認沒問題,身旁家屬早急如熱鍋螞蟻,得連哄帶騙去看就醫。專家提醒,若自覺或家人發現行為異常,應盡早就醫,降低未來因失智症致死的風險。

「起初,我感覺自己常常重複說話。」74歲的白婉芝,六年前察覺自己異常,原先陪著失智母親赴神經內科就診,沒想到自己竟被醫師診斷為失智症。她起初不願意接受,另外跑了3家醫院檢查,最後才「想通」,回到起初的神經內科確診。

現在她穩定服藥,也參加教會禮拜、團康活動,更擔任共餐老師,獲得同學大力稱讚,讓她不再將自我封鎖,而是揮別眼淚與失智人生共舞。

45歲的Shinobu Yamanaka來自日本高知縣,是患有憂鬱症、年輕型失智症的單親媽媽,她患憂鬱症期間時常將自我封閉,孤立,隨記憶力出問題,就醫才確診失智症。她坦言,確診失智症時讓她很痛苦,且認知到沒有藥物可以治癒,但感謝醫師及家人願以同理心支持她,如今她回想,自己很幸運能被「及早診斷」,因為更能及早安排生活,以及協助更多失智病友,不害怕面對疾病。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部副部主任張瓊之表示,若要及早確認是否罹患早期阿茲海默症,現在有正子斷層造影、或血液標誌等檢查方式,但觀察社區中仍有許多病人無病識感,尤其南部許多老老照顧的家庭,先生自認沒病、太太覺得先生病重,好不容易連哄帶騙到醫院,在診間檢查卻吵起來,及早確診失智症在臨床實務仍面臨許多挑戰。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若自覺異常、或家人認為出問題時,多半都會及早確診失智症,因此「無病識感」的失智者多半是後期才會出現,即使家人認為有問題,但這群患者自認沒問題。他表示,阿茲海默症失智症從發病到致死會經過一段時間,中間可能出現中風、心臟病、肢體障礙到臥床、感染致死,長期來看退化型失智症「是會致死的疾病」,應該及早預防、介入治療並降低致死風險。

部分民眾憂心罹患失智症而希望做檢測,徐文俊表示,臨床上多以「自覺有症狀或家人發現異常」優先做檢查,對於無症狀者是否要接受失智症檢查或測驗,在臨床實務中仍有爭議。他認為,當個案自覺退步時,旁人可多鼓勵個案去做檢查,經醫師建議提供藥物或非藥物治療,此外社會應建立更完善失智症支持系統,讓民眾不害怕被診斷失智症,也不怕被孤立或失去社會地位。

失智 阿茲海默症 憂鬱症

上一則

3大休閒活動 可降失智風險

下一則

免疫失調 少女數月內掉髮90%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