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川普擁佛奇合成照引熱議 2024總統大選AI參戰

底特律6歲男童家中玩槍 對1歲弟連開2槍

拔牙後發燒當心「心內膜炎」奪命 醫點名「8高風險族群」

(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一名就醫患者近兩個月不明原因斷斷續續發燒,至醫院經過一系列檢查,心臟超音波於二尖瓣膜上可見細菌贅生物,血液培養亦有菌血症,加上其三個多月前的拔牙手術病史,確立診斷為「心內膜炎」,經過住院四周的抗生素治療,病患康復出院。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心臟內科醫師陳冠宇表示,細菌性心內膜炎是指心臟內膜遭受到細菌感染,產生贅生物,會造成持續性的菌血症,使得病患可能有長時間的發燒症狀,嚴重可能造成身體器官栓塞、瓣膜受損、心臟衰竭,甚至死亡。

陳冠宇說,心內膜炎的高風險族群,是接受心臟手術或瓣膜手術後、曾感染細菌性心內膜炎、嚴重瓣膜疾病患者、免疫系統疾病患者、長時間接受靜脈治療者、濫用注射藥品者、留置中心靜脈導管的病人,及接受像牙科治療手術的病患。

分為感染性與非感染性

心內膜炎主要可分為感染性與非感染性。非感染性例如紅斑性狼瘡病患的利薩二氏心內膜炎,主要症狀為長期斷斷續續的發燒,皮膚或黏膜出現出血點、疲倦、體重減輕等等。

細菌性心內膜炎治療方式主要是依細菌培養結果住院使用靜脈抗生素,療程通常需要四到六周的時間,某些情況則需要外科手術治療,例如心內膜炎造成嚴重瓣膜問題、引起心臟衰竭、贅生物過大、藥物無法控制等。

牙科治療留意發燒

陳冠宇提醒,平時需要維持良好口腔衛生習慣,如果本身屬於心內膜炎高風險的病患,且進行牙科治療手術時,需依照醫師指示服用藥物預防心內膜炎,術後也須注意是否有長時間起伏的發燒症狀,及早就醫。

【延伸閱讀】

【全面防腦中風五原則】糖尿病控制不好危機多 中風機率為常人兩倍!

罹「胰臟癌」別怕!醫:現今治療存活率已大幅提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605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手術 中風 糖尿病

上一則

3大休閒活動 可降失智風險

下一則

免疫失調 少女數月內掉髮90%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