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女嬰無肛症 先增體重再手術

台灣花蓮吳小妹早產,醫護發現罹患俗稱「無肛症」的肛門直腸畸形,但吳小妹的媽媽生產時確診新冠肺炎,若要動手術需要穿著隔離衣,使手術風險增加。花蓮慈濟醫院醫護決定,先讓寶寶體重增加後再開刀重建肛門直腸,術後吳小妹恢復良好,平安健康出院。
慈濟醫院表示,吳小妹33周早產出生後,被發現患有「肛門直腸畸形」,是新生兒胃腸道異常中常被發現的先天性畸形之一。由於媽媽生產時剛確診新冠肺炎,若要立刻為吳小妹做重建手術,手術團隊需要穿著隔離裝備為新生兒開刀。
不過醫護在穿戴防護衣的情況下,視野不清會導致手術風險提高,加上早產出生的吳小妹出生時僅1.7公斤,醫師認為應先等到孩子直腸周圍肌肉發育好,盡量完整保留肌肉,才不會影響日後排便。
慈濟醫院兒童外科醫師楊筱惠決定先利用擴張器,透過會陰廔管每天幫吳小妹擴張、協助她排便,等到吳小妹體重成長到3.5公斤,再與兒童外科主任彭海祁合作開刀,進行直腸成形手術和陰道會陰重建。在醫護團隊合作下,手術過程非常順利,吳小妹也在術後一周康復出院。
楊筱惠醫師指出,無肛症的發生率約是4000到5000分之一,大多在新生兒出生後的全身檢查中,量肛溫時就會被發現。無肛症常會合併其他先天疾病,包括聯合畸形綜合症,嬰幼兒可能會有心臟、腎臟、脊椎、四肢等發育異常,或有食道閉鎖、食道氣管瘻管的情形,需在出生後48小時內盡快做超音波檢查心臟是否有異常。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