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便祕好發3時期 醫:留意腹部常脹痛、生長遲緩者

不少幼童常因纖維量攝取過少或開始學習自己如廁解便衍生壓力,而有便祕現象,醫師提醒,家長應掌握家中孩童解便情形,若常有腹部脹痛、生長遲緩、體重偏輕等症狀,更應速就醫解決。
4歲小玲平時活潑好動,日前晚飯後肚臍周圍疼痛,半夜腹部喊疼睡不著覺,媽媽帶著小玲前來衛福部新營醫院急診,經醫師問診判斷是便秘併糞便崁塞造成腹痛,以灌腸劑幫小玲清腸,10分鐘後小玲解了許多宿便後順利離開。
台灣新營醫院兒科主治醫師張經旼說,兒科急診常遇到腹痛兒童來就醫,約3成是因便秘引發急性腹痛,在兒童腸胃科門診也有近2成5小朋友因便秘來就醫。
張經旼說,有些家長以為便秘只要不引起噁心、嘔吐、腹痛等,不影響到生活作息就不去理會它,其實這是錯誤觀念。
他表示,便秘除會導致腹痛、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也可能因小朋友大便太粗硬,導致肛門裂傷出血,更常因解便疼痛不敢排便,如此惡性循環,便秘會更加嚴重。
至於怎樣才算是便秘呢?張經旼說,如果家長發現孩子1個月內有以下兩種症狀出現:解便會痛、糞便太硬、過粗、用力排便還是排不出來、排便次數一周小於2次,就是便秘。
他指出,兒童便秘常見於三個時期:
1、6個月至2歲,因開始吃副食品,纖維量攝取過少,易嬰幼兒便秘。
2、剛訓練上廁所習慣還不能適應時。
3、求學階段,因不敢在學校上大號或排便習慣不佳導致。
功能性便秘治療,原則一開始會使用軟便藥物甚至灌腸,幫助孩子先排掉宿便,以及處理肛門裂傷導致不敢解便問題,後續訓練排便習慣,才有機會調降完全停藥,須不斷給予小孩和家長心理建設以及飲食和生活習慣衛教,這有賴家長、孩子和醫師間合作。
張經旼也提醒家長,當孩子常有腹部脹痛、生長遲緩、體重偏輕、神經學反射異常、對軟便藥物無適當反應時,建議至醫院做更進一步評估及檢查,如此才有機會找出病因並解決症狀。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