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癌前期精準治療大突破 北榮監測關鍵基因隨調藥物

隨著年齡增長、基因突變或輻射線暴露、接觸化學藥物等,可能讓骨髓造血生產不良品,造成紅血球、白血球或血小板數量不足,甚至是製造出血癌細胞。就臨床分類若血癌細胞未達20%,其為血癌前期,稱為骨髓造血細胞分化不良症候群 (MDS) ,治療方式為使用「去甲基化藥物」抑制癌細胞生長,但若血癌細胞達20%以上即步入血癌,治療方式為化療、骨髓移植、幹細胞治療、支持性療法等。
台北榮總參與最新跨國研究並率先全球發現,治療MDS的去甲基化藥物竟會激活致癌基因「癌基因SALL4」,使癌細胞繼續生長,影響治療成效,但癌基因SALL4數據可作為調整患者用藥參考依據,讓醫師選擇對病人最好的治療方式。
台北榮總20日舉辦「精準致癌!北榮找到關鍵癌基因SALL4」記者會,參與研究計畫的台北榮總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劉耀中說,門診曾收治一名80歲婦人,2年前身體不明原因經常出現大片瘀青,就醫檢查發現婦人的血小板數值不到1萬,較正常值為10到15萬以上嚴重偏低,經骨髓檢查造血細胞中有8%血癌細胞,確定罹患MDS。
劉耀中說,由於婦人年事已高,不適合做骨髓移植與化療,自2020年至今年3月多,經去甲基化藥物治療後,血小板數值恢復正常,骨髓中血癌細胞也降至5%,但隨後卻發現,婦人的癌基因SALL4有上升趨勢,而合併使用標靶藥物BCL-2抑制劑,目前癌基因SALL4有明顯下降,治療效果顯著。
另一名80多歲老翁,4年前確診MDS,就醫時白血球僅1000多,正常值為4千到1萬,血紅素8,正常值為10到12,血小板為3萬多,正常值是10到15萬,骨髓血液中的血癌細胞佔15%。老翁在接受去甲基化藥物治療1年,病情獲得明顯改善,但他卻自行中斷治療,半年後疾病復發,血球數狂掉,骨髓血液中的癌細胞佔20%,已經惡化成真正的血癌。
劉耀中說,老翁回到診間繼續治療時,經4次去甲基化藥物治療後,癌基因SALL4表現下降,血液中的癌細胞也消失不見,且紅血球、白血球與血小板數值也都恢復正常,目前疾病穩定控制中。
劉耀中表示,往後於臨床治療,癌基因SALL4可作為調整患者用藥的參考依據,如果癌基因SALL4沒有上升或持續降低,就可以持續使用去甲基化藥物治療,但若數值上升,就必須合併採用其他治療藥物,為病人控制病情緩解症狀。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