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男人就是這樣」川普性侵醜聞 不影響挺川派婦女票

首富回家囉 馬斯克專機已離開上海 飛往德州

癌症治療恐誘發「心臟毒性」 治療前建議完成評估

癌症治療恐誘發「心臟毒性」,醫師提醒治療前應先完成心臟評估;圖為示意圖。(Getty Images)
癌症治療恐誘發「心臟毒性」,醫師提醒治療前應先完成心臟評估;圖為示意圖。(Getty Images)

癌症治療於過去30年間大幅進步,也大幅提升癌症存活率,但許多癌症治療會造成「心臟毒性」,也就是導致心血管循環系統出現問題。

台灣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表示,癌症患者常常在癌症被穩定控制後,得面對化療誘導的心臟毒性,出現心臟損傷的問題,導致降低生活品質,且會因為心臟相關的疾病增加死亡風險,建議癌症治療期間也得監測心臟狀況,適時介入給予心臟保護藥物。

郭志東表示,化療藥物是最常見可能對導致心臟毒性的藥物,不過不是每一種藥物都可能導致心臟毒性,常見的治療藥物如小紅莓、胸部放射治療、部分標靶治療、單株抗體、預防癌症復發藥物等;這類藥物會導致心臟泵血效率降低,導致血流變化甚至增加血栓的風險,從而導致心臟病發作。

郭志東表示,心臟併發症當中最常見的是鬱血性心臟衰竭,最嚴重的心臟毒性則是「心肌炎」和「冠狀動脈疾病」、「急性心肌梗塞」。癌症治療可能引起的其他心臟問題,如低血壓、高血壓、心律不整、瓣膜疾病等。

郭志東表示,癌症治療期間和治療後,定期測量形變超音波分析可以檢測到心臟大小、心室收縮功能的微小變化,而這些微小的變化可能是心臟毒性的早期跡象,若醫師監測發現,醫師可適時給予心臟保護藥物,甚至更改化療或標靶藥物等。

如果癌友在癌症治療前,已有心臟病史或具有心臟病風險因子,也會讓癌症治療誘發心臟毒性的機率增加。而具有心臟病的危險因子包含抽菸、肥胖、高脂肪飲食習慣、缺少運動、家族史等。部分化療藥物也會影響心臟肌肉和血管,所以服用這些藥物的患者會有更高的心臟毒性風險,特別患者具潛在心臟疾病危險因子時。接受胸部放射治療時,患者也可能有心臟受損風險,因為心臟與輻射的距離很近。

郭志東表示,具有心臟疾病風險的癌友,在接受治療前,應接受完整身體和心臟評估。像是個人病史、家族病史、全面的心血管體檢、心臟功能檢查,包括心臟超音波和心臟形變分析。心臟形變分析是一種新的心肌功能測量方法,由心臟超音波和專門的電腦軟體計算技術綜合分析。它能更準確地評估由於潛在的心臟毒性治療對心臟功能的變化。

癌症 心臟病 高血壓

上一則

老是忘記拔…加州女連戴23片隱形眼鏡 取出「全變綠色」

下一則

即日起購買助聽器「免處方」 連鎖藥局、網路都能買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