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醫師頸部骨刺增生嚴重 增加癱瘓風險 醫緊急顯微手術拆解危機

台中市大里一名60多歲牙醫師最近就醫發現頸椎退化且長了較一般人還多的骨刺,醫師從核磁共振發現他的神經因為受壓迫,影像上已與正常神經不同,處於緊繃狀態,若不及時開刀,恐會在運動、跌倒或出小車禍時,因神經受損造成癱瘓。所幸經過顯微手術,這名牙醫師才脫離險境,目前仍需戴著頸圈固定,待兩個月後才能恢復正常生活。
這名牙醫師說,因為同為牙醫的女兒發現他嘴部有些不對稱,警覺要他去看診。醫院為他照了磁振造影,發現他腦部沒有問題,反而是頸部疑有異物。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原來他因為看診時長期低頭,頸部第3、4和4、5節的椎間盤退化,並因此造成骨刺增生,且數量超乎平常人。對於能意外發現頸部的危機並獲解決,直呼「老天有保佑」。
秀傳紀念醫院脊椎微創中心主任鍾玉軒說,患者因為是牙醫師,需要長時間彎脖子,需要有一定的穩定度,因而促成骨刺增生,並造成神經壓迫。核磁共振發現,患者的神經影像較一般的白,疑有水腫,也處於緊繃狀態,相當不利。
一般而言,壓迫到神經會有步態不穩、走路易跌倒、手腳無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等情形,若僅是壓到神經根,那就是某一部分例如大拇指或小拇指會麻,症狀會因為壓到位置不同也不同。而這名患者雖暫無症狀,但很可能因運動或一些小意外,而產生嚴重的後果,因此建議必須立即手術。
他說,因為患者先前並沒有明顯的症狀,理應開刀後至少能跟現在的情形一樣,因此對醫師是一種挑戰。例如骨刺清除後,神經可能會有些腫,反而會造成不舒服、手可能突然無力,或步態不穩等,所以處理上必須手勢輕柔,推移神經時也得更加小心,且必須盡量少碰觸到神經。
鍾玉軒說,患者的骨刺與神經沾粘嚴重,為了保護好神經,必須透過顯微手術,小心的慢慢將兩者剝離開。最後清出了數個2到3公分的骨刺,也在兩處椎體間放了「椎籠」維持椎體間的空間和穩定度,等術後兩個月頸圈卸除,就能恢復正常生活。
他說,只要是長時間低頭工作者都是頸部骨刺增生的高風險群,現代人常用手機、電腦,更容易有此問題。最先出現的症狀是肩胛骨旁的膏肓疼痛, 接著會依壓到神經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症狀,症狀輕微也許復健可以緩解,但若已影響日常生活,還是應早些開刀,才不影響生活品質。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