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生病了?1分鐘速測「思覺失調症」前趨症狀

新冠疫情侵擾,遠距工作和上課、居家隔離,讓許多人在家的時間大幅增加,相對衍生出更多的家庭衝突,甚至加重原本精神疾病的病情。或許,也可能像電影《瀑布》中、賈靜雯飾演的女主角羅品文一樣,居家隔離期間與女兒的一次次爭執、情感撕裂,追根究底才發現是思覺失調症。
早期發現與治療是關鍵
思覺失調症起源於「大腦生病了」,為了讓大眾更瞭解思覺失調症,台灣精神醫學會分享思覺失調症的15大前趨期症狀,鼓勵民眾透過簡單評估,及早發現大腦生病警訊,進而勇敢就醫,把握發病最初的5年黃金治療期,參考國際與本土治療指引,優先考慮使用長效針劑,持續穩定大腦功能,搭配心理、社會與精神復健治療,也有機會翻轉思覺失調的人生,回歸正常社會生活。
6成病友用藥不規律 早年死亡風險增3倍
台灣精神醫學會蔡長哲理事長表示,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因大腦生病,造成「思考能力」與「知覺功能」失調的精神疾病。在台灣,思覺失調症病友約有14萬人,盛行率約0.6%,如果未能及早且持續的治療,反覆的急性發作,將使大腦功能持續惡化,不僅失序的行為易造成家庭與親友關係緊繃和衝突,病友早年死亡率更是正常人的2-3倍。
然而,臨床發現病友與家屬常對思覺失調症缺乏病識感,甚至誤認為中邪而耽誤正確的治療。即使接受治療,健保署資料顯示仍有高達6成病友服藥不規律,且隨著中斷用藥的時間越長,病友復發與再住院的比例也越高。
把握5年黃金治療期
台灣精神醫學會陳亮妤秘書長表示,思覺失調症的每一次發病都會對大腦造成不可逆的損傷,病友應把握發病後的最初5年黃金治療期,積極配合醫囑規律用藥。目前治療藥物有口服和針劑兩種,如果口服藥常常中斷或效果不佳,治療指引皆建議考慮長效針劑,不但可以提升用藥順從性、降低用藥中斷率,也能減少復發機率,降低4成急診風險、6成住院風險、約6成4的半年內再住院風險,以及4成死亡風險。
15個前趨症狀 1分鐘快速測
至於如何及早發現大腦生病的警訊呢?蔡長哲理事長表示,台灣精神醫學會最新公布的《發展我國精神醫療早期介入及長效針劑臨床指引》,分享了「疑似精神病前期簡易自填量表」,民眾可以透過以下15個問題幫自己或親友做評估,只要合計有8題(含)以上回答「是」,或3題(含)以上且3題中有第1、2、15任一題答「是」者,代表可能是思覺失調症的警訊,建議盡快諮詢精神科醫師,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462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