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痛、手麻 女設計師罹「脊髓空洞症」

台灣1名從事視覺設計的27歲女性,平日長時間低頭繪圖,去年開始感覺到肩頸痠痛,甚至偶爾會出現手部麻痺,「筆都拿不穩」,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竟罹患「脊髓空洞症」,雖然還未嚴重到必須開刀手術治療,但醫師建議必須定期追蹤,同時要減少低頭時間,以及維持正常姿態,避免症狀持續惡化。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林志隆指出,脊髓空洞症是指脊髓中因為積水而造成空腔,並因脊髓積水會壓迫神經,因而引起諸多不適症狀,其中先天性成因多與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及裂脊有密切關係,後天成因則與腫瘤、腦膜炎、脊髓炎以及脊椎創傷等有關連,
他說,這名患者頸椎長期承受壓力,經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脊髓內滲入不少液體,出現脊髓空洞症的前兆,幸好發現得早,空洞情況尚輕微,評估後無須開刀引流,但後續除了改正姿勢,也要定期追蹤觀察空洞的發展情狀。
林志隆說,一般長期低頭會使得脊椎在不正常受力之下,造成頸椎發炎、退化,衍生骨刺、肌肉痠痛等後遺症,引發脊髓空洞症的情況並不常見。但脊髓空洞症的病程進展緩慢,一開始沒有太明顯的病徵,初期可能只感受到頸部不適以及上肢麻痺,很容易會被認為是頸椎退化。
到了中後期,則可能會出現四肢、頭、頸、肩部疼痛、無力等加劇症狀,甚至會有溫度改變的感覺,嚴重者會造成頸段以及胸段的神經損害,導致終生行動受到限制,因此若患者出現劇痛、四肢嚴重無力,都必須立刻開刀。
林志隆提醒,科技時代越來越多低頭族,若是發現脖子疼痛、手麻等症狀久久未癒,而且範圍有變大的現象,則要注意是否有其他脊椎或神經方面的問題,務必盡快就醫檢查。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