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防疫政治化 靠國民素質守住

新冠病毒蔓延3年,成為20世紀人類歷史重要篇章,隨人類對新冠病毒愈來愈熟悉,全球多個國家早在去年就開始與病毒共存,台灣去年10月開放邊境,至今3個多月,仍是個「與疫共存」的菜鳥,加上中國大陸開放增加全球解封變數,前行依舊充滿挑戰。
回顧過去一年,指揮中心記者會如舊報數,管口罩、管社交距離,台灣疫情變化與分析幾乎沒太大變化,記者會上回應最多的大概是政治題,從指揮中心前指揮官陳時中宣布參選,到王必勝接下指揮官後澄清高端各項事宜,幾乎都與疫情無關。
綜觀去年整年度指揮中心的表現,關鍵字大抵是「政治」、「高端」以及「各種否認」,指揮中心與疫情之間的關係,似乎早已斑駁模糊。
台灣防疫策略一直是指揮中心最引以為傲的政策,特別是戴口罩,在國際上總被「呵咾甲會觸舌(台語,意指讚美到嘖嘖有聲)」。不過戶外口罩令去年12月起解除,至今不見太多民眾在戶外拿下口罩,包包中依舊必備酒精,防疫自保的觀念,早在指揮中心強調「自主防疫」前就已養成,台灣防疫最值得驕傲的應是國民素質。
前年底,即有專家建議指揮中心可在今年初退場,一年過去了,指揮中心繼續存在,銜接新冠防疫事項常態化的確是重要工程,希望指揮中心扎實地走完與疫共存的最後一哩路,千萬別只會隔空嗆聲,成為回答政治題的「口語訓練班」。新冠疫情進入第四年,解散應是指揮中心最重要的任務。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