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塑膠沉海底 海洋生態「看不見的地雷」

全球每年有1270萬噸垃圾進入海洋,其中九成四沉入海底,成為「看不見的海洋垃圾」。為什麼這麼高比率的垃圾沉入海底,徒增清理難度?學者指出,有些垃圾原本可能漂浮在海面或中層海洋,但逐漸被波浪、沙土攪動變成小小的塑膠微粒,又被細菌、藻類等生物附著,逐漸沉海。
澄洋環境顧問與海洋學者進行台灣西海岸海底垃圾大調查,透過環檢所公告、網目5公釐以下的矩形底棲生物採樣器,出海到目標調查區域後,在海底拖行5分鐘,船速約每小時5至6公里,可蒐集到該區域大於5公釐的海底垃圾,再帶回實驗室分析。
根據此次調查結果,台灣西海岸的海底垃圾有近6成為纖維布料,包括漁網、米袋、飼料袋、砂石袋等,還有3成是塑膠袋、塑膠包裝等膜狀塑膠。
澄洋環境顧問研究主任胡介申說,過往淨灘垃圾調查很少關注纖維布料及膜狀塑膠,因漁網或布料纖維的密度大於海水,容易沉入海底不被發現;膜狀塑膠雖然比海水輕,但因為長時間在海水中漂浮,造成細菌、藻類等生物附著而抵銷浮力而沉海底。
參與調查的中山大學榮譽教授、海生館前館長方力行表示,此次發現的海底垃圾大宗為纖維布料,以前物品通常都用棉布袋或麻布袋,但成本比較高,近年使用化學纖維製成米袋、飼料袋等,用完就丟掉,這些塑膠製品不像棉麻會自然分解,為海洋生態帶來一定的影響。
FB留言